水色反映了虾塘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正常的水色(淡黄绿色、浅茶褐色
[茶褐色,读音chá hè sè,汉语词语,指像浓茶水那样的深褐色。],有新鲜感
[《新鲜感》是一首歌曲,由郭凌霞演唱。],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在40厘米左右),一般在进水初期即创造优势的水色,之后一直掌握沿用保持这种水色至大虾收成。
一般说来,水色可分成绿色水系与褐色水系,褐色水系养虾要比绿色水系快,但褐色水中褐藻类繁殖快,维持稳定时间短,所以用褐色水养虾,在一般养殖业中认为是水质管理技术较有把握和经验丰富的养虾技术员所掌握。
养虾塘水色的变化,通常都认为是识别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即藻类消长的根据;此外还有微生物及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细菌、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protozoan)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轮虫、甲壳类如枝角类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桡足类等。
虾塘的水色如果呈深绿色则是鞭毛藻类等过度繁殖的结果;桡足类多时稍泛白色;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时水呈红色;若水色变清,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水清见底而非突然变清,往往是浒苔和沟草大量繁生的缘故。根据水色判断水清程度,结合检查和水质分析来判断水质好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水色透明度控制在40厘米,如果透明度少于40厘米,表明藻类多,应增加换水量。水色不足有许多原因,如换水量过多、环境不适、有机盐类不足、水温太低、浮游动物太多等因素。要掌握多种水色判别法,则防微杜渐
[《宋书·吴喜传》:“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及降低换水成本。本人认为换水量以pH值不要改变太多为原则,这样可以保持虾的适应性和水环境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