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肠炎是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不仅会引发猪腹泻,而且还会影响猪的健康成长,病猪症状由于类型不同,往往表现特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已经发生回肠炎的病猪,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猪回肠炎如何诊断?猪回肠炎防治措施!

  

猪回肠炎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

猪回肠炎如何诊断?猪回肠炎防治措施!

  (1)急性型。常见于新引进的后备母猪与17周龄以上的育肥猪,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或新引进的后备母猪常因应激而发病。发病猪体表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肠道出血,粪便呈褐色油腻状,食欲减退。有时体温稍升高,有时突然死亡。因临床症状与急性猪痢疾、猪鞭虫病和胃溃疡等类似,故又称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炎。

  (2)慢性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于6~12周龄的保育猪。病猪生长缓慢,采食量下降,顽固性下痢,粪便稀薄且颜色异常,或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猪群整体整齐度差。病程长者后期皮肤苍白,呈贫血状,如出现继发感染,则会加大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

  (3)亚临床型。属于隐**染,猪机体携带病原体但无显著临床表现,偶见轻微下痢,生长**,整齐度变差,饲料转化率下降。

  

剖检病变:

  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类似于增生性肠病的病变,主要是局部肠壁增厚,肠腔内存在血块,结肠内积聚较多混杂有血液的粪便,慢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肠管黏膜肥厚如水管状结构,褶皱变深,呈脑回状。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诊断方法:

  (1)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检测。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死猪肠黏膜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端呈锥形或钝圆形的革兰氏*性短杆菌。此外,实验室诊断还包括PCR和ELISA等技术。

  (2)鉴别诊断。临床上要做好该病同其他肠炎的鉴别诊断工作。猪痢疾病例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也伴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大肠,有较高的死亡率;猪沙门氏菌感染病变主要集中于盲肠和结肠,表现为溃疡,溃疡灶呈灰绿色;猪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有黏液但不会混有血液,病猪通常不会死亡。

  

猪回肠炎防治措施:

  

治疗方法: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支原净10mg/kg体重,2次/天,连用3天,或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长效土霉素20mg/kg体重,1次/天,连用3天。针对个别机体瘦弱、贫血和食欲减退的病猪,可每头肌肉注射含硒牲血素3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mL,饮水添加复方电解**,有助于加速病猪康愈。群体治疗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20%泰妙菌素1kg,连用1周,停药1周后再用药1周,以防止复发。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批次管理猪群。尤其是对转群后批次间的空舍要严格冲洗和消毒,空置1周后方可转入下批猪。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鞋子等防护用品及运输车辆要严格消毒,同时注重灭鼠和粪便的堆积发酵,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

  (2)尽量减少转群、运输和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避免拥挤,确保猪体营养均衡。引进的新猪虽经检疫合格仍要隔离饲养,观察30天以上,在确保无回肠炎感染后再与本场猪群并群饲养。

  (3)注重药物保健预防。胞内劳森氏菌属于专一性的细胞内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所选药物不仅需要对病原菌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在肠道上皮细胞内要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临床上给猪群口服或注射泰妙菌素和泰乐菌素等药物,用药2周以上,才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以上就是“猪回肠炎如何诊断?猪回肠炎防治措施!”的全部内容!猪场采取全进全出制,每个批次间必须空栏,并加强消毒。确保舍内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同时注意控制舍内温度适宜。尽可能避免将不同窝或者不同栏的仔猪混群饲养,控制饲养密度适宜。尽可能饲喂方式和饲料发生改变,确保正常供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