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仔猪piglet;pigling小猪。]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是养猪生产的基础,是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特别是在冬季,气候比较寒冷,而哺*仔猪的抗病能力比较弱,若出生后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死亡,给猪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大限度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小编为大家介绍冬季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提高断奶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冬季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
1、科学饲养孕期应根据母猪[在猪类中,产过仔的任何年龄的雌性猪被称为母猪。]不同妊娠阶段的特点,保证母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要,但不要使母猪过于肥胖,并注意适当运动,增强母猪体质。哺*期[哺*期是指产后产妇用自己的*汁喂养婴儿的时期,就是开始哺*到停止哺*的这段时间,一般长约10个月至1年左右。]应着力提高母猪泌*量,在给泌*母猪调配日粮时,注意适宜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原料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富含钙质、蛋白质及脂肪的饲料,如熟制大豆是母猪饲粮成分的佳选择,既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又是脂肪供给的途径。母猪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其血浆中生酮物质的水平,并以葡萄糖分配效应的方式增加胎儿的能量储备,能有效提高母猪泌*力,从而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2、专人接产实践表明,哺*仔猪冻死、压死、弱死、饿死的占整个哺*期死亡猪只的80%以上,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疏忽和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出生后哺*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员的责任心,实行专人看护分娩(尤其在冬季的晚上,母猪分娩时要留专人值班)及时将刚产下的仔猪用柔软的抹布抹干仔猪身体的水份,立即放入盛有含有溶菌酶的腾骏“洁体键”的桶(盆)中,用“洁体键”将仔猪身上的胎衣抹去,再在其身上特别是脐带部位均匀涂抹“洁体键”。并在仔猪的保温休息区撒上一层“洁体键”,能有效降低哺*仔猪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
3、防寒保暖新生仔猪的组织**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特别在低温环境里,仔猪易患低血糖、感冒、肺炎等疾病,严重时会大批死亡。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初生后6小时内为35℃、1日龄~3日龄为30℃~34℃、4日龄~7日龄为28℃~30℃、8日龄~15日龄为25℃~28℃。因此,冬天猪舍要堵塞风洞,勤换垫草,保持干燥,好在产圈内一角修建保温室,顶端悬吊150瓦~250瓦红外线灯泡,灯泡距床面40cm~50cm,随着仔猪长大,加高灯泡距床面的距离。
4、固定*头固定*头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窝仔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其固定*头,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母*。固定*头的方法是: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头,强壮仔猪吃后部*头。人工辅助两三天,便可固定仔猪吃*位置,保证仔猪较均衡生长。
5、早吃初*初*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后,才能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时,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6小时后开始下降,12小时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所以,早吃初*,吃足初*,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6、适时补料母猪从产后5天开始泌*量逐渐上升,20天达到泌*高峰,30天后逐渐下降,而此时仔猪的发育却处于逐渐加快时期,单吃母*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养分。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可避免仔猪乱啃赃物,减少下痢病患,减少死亡。为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必须及时补充饲料,即仔猪出生6天~7天开始诱导补料,10天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
7、补充铁盐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毫克~11毫克铁,但100克猪*中不足0.2毫克,不足仔猪需铁量的5%。缺铁仔猪会表现出贫血症状,生长快的仔猪常因缺氧而突然死亡,或者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还易并发白痢、肺炎。因此,新生仔猪必须及时补充铁盐,即出生后2日龄~3日龄在仔猪颈部肌注100毫克铁复合制剂,如“血丰”,以防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
8、药物保健:为了提高刚出生仔猪的抵抗力,可采用在仔猪出生后注射长效抗菌剂,如出生后第2、7、21天各肌注“加康”注射液0.5~1ml/头。仔猪出生后一周左右和20日龄前后是仔猪发病的高峰期。主要是仔猪白痢。在母猪分娩前3周,用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进行预防注射。
9、防止踏压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起卧时容易踩伤或压伤仔猪,特别是仔猪出生1天~3天更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采取母仔分开睡觉休息的方法,防止压死踏伤仔猪。
10、科学断奶仔猪断奶日龄一般都在35天左右。在计划断奶前5天,母猪就要逐步减料,以减少*汁分泌,迫使仔猪吃料,这样断奶后可减少仔猪的应激。断奶后的仔猪应在原圈饲养,小环境的温度还必须保持在24℃,这一点容易被忽视。一般在断奶当天仔猪拒绝采食,第二天,仔猪因饥饿食欲猛增,所以在饲喂仔猪时,不可加料太多,每次只让仔猪吃八九成饱。因为仔猪的消化**不发达,吃得过饱就会出现消化**、腹泻、消瘦,甚至脱水死亡。每天好饲喂5次~6次,间隔时间以3小时~4小时为宜。针对近来普遍发生猪呼吸道病,可在仔猪断奶前后各1周的饲料中添加加康400g/T+强力霉素200g/T,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仔猪死亡原因
仔猪死亡分为非病因死亡和病因死亡。据资料显示:在病因死亡中黄白痢致死占病死总数的57%。在非病因死亡中,压死、踩死、冻死的占非病因死亡总数的67%;仔猪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出生2周内。
1.非疾病死亡
1)饲养管理因素母猪、仔猪饲养管理跟不上,管理的疏忽和不当,养猪设施简陋所造成的。死亡多集中发生于产后1周内。仔猪管理不善:由于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特别怕冷,刚出生时活动能力差,反应迟钝,因此很容易被母猪踩死或压死。环境温度过低,则容易被冻死。母猪管理不善:母猪*房水肿、产程过长、难产、无*、泌*能力低,*中母源抗体水平低,*房炎、子宫炎、*道炎,仔猪出生应激严重。母猪免疫的母源抗体不能传给仔猪,造成仔猪母源抗体获取不足。加强母猪、仔猪的饲养管理,产仔舍设立护栏或护仔间、冬季产仔舍注意保温、产仔箱增加保温设施等,则可减少仔猪非疾病死亡,提高此方面的仔猪成活率。
2)母猪因素母猪无*或少*。产生原因主要是母猪营养**、母猪年龄偏大、母猪患*房炎或其他疾病。母猪病理性或生理性机能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产后少*或缺*,仔猪因饥饿而死或营养**导致体质下降,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死亡。
3)仔猪因素弱胎和初生重小。产生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猪体质差、母猪年龄偏大、窝产仔数过多、饲料营养不全或发霉变质等。弱胎仔猪出生后,往往争抢不到*汁,加上活动能力弱、抗病力差,弱胎仔猪因饥饿而死亡。据资料显示:仔猪初生重对死亡率有重要的影响,初生重不足1公斤的仔猪,死亡率在44%~,随仔猪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会下降。
2.病因死亡
产生原因主要由腹泻、流感、副伤寒及其它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其中腹泻死亡率高,危害大。腹泻主要包括:仔猪黄白痢、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胃肠炎、生理性腹泻等。仔猪黄白痢是易发生的肠道传染性疾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尤以仔猪黄痢对仔猪的危害大,其发病日龄小、率低、死亡率高;
传染性肠胃炎:多发于天气寒冷的冬季,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成年猪感染后死亡率较低,而哺*仔猪感染后则死亡率较高。
生理性腹泻:是由于哺*期仔猪胃肠的发育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消化**,消化机能紊乱,而腹泻、消瘦、脱水、死亡。在寒冷的季节,特别是中小规模养殖设施条件差点的养殖户更容易发生生理性腹泻或细菌性、**性和生理性混合型腹泻。
哺*仔猪因流感、副伤寒的死亡率也较高,不容忽视。另外,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气喘病、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寄生虫病等,虽然均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性接种和药物预防,但仍有个别发病、死亡。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1.加强母猪营养管理
1)妊娠期母猪:保证母猪的饲料营养的均衡,运用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式,以获得健康、理想的仔猪初生重。母猪配种后1—7天:控制喂料1.8公斤。母猪配种后7—25天:减小应激,不移动。母猪怀孕85天-114天:给予母猪的营养,初生仔猪2/3的体重在这一阶段形成。
2)哺*期母猪:根据哺*母猪喂养仔猪的多少,合理搭配营养,科学管理,保证母猪充足的泌*。产后0-7天,喂食量渐渐增加, 不可太快。产后7天起,饲喂次数提高至3次以上,餐数越多食量越多,若喂4次,可在早上5:00,10:00及下午5:00,10:00共4次。湿料可提升食量15~25%,但注意以下事项。避免水及料同时喂,若水太多,母猪只喝水少吃料。干料先吃再加水,约1:1(不要超过1:2),马上吃空。湿料沒吃光,久置酸败或胃及时清理均造成相反的效果。
3)加强免疫管理。在妊娠期间要做好影响仔猪成活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如仔猪红痢、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免疫接种。
4)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注意检查母猪的*房,防止*房炎的发生。及时淘汰年龄大、体质差、泌*力差的母猪。
2.加强基础设施,合理安排繁殖时间
设施是基础,环境是防控疾病的关键因素;环境卫生是前提;温度、湿度、通风是重中之重。
建立完善产房的基础设施,在完善护仔栏、护仔间、仔猪保温箱等设施的基础上,做好产房的通风换气,保持产房适宜的温湿度;加强保温,确保产仔舍温度。由于新生仔猪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少,且新生仔猪体温的调节能力差和体内能量贮备少,对低温环境更为敏感。应对哺*仔猪保持适宜的温度:初生时35℃;1~3日龄32~30℃;4~7日龄30~28℃;15~30日龄25~22℃;2~3月龄保持20℃为宜。搞好产房卫生,保持母猪*房清洁。在北方,条件差的或无产仔设施的场,可调整安排繁殖时间,避开寒冷的3个月(12月,1月,2月)。
3.健全猪场防疫制度
1)严格防疫。可坚持自繁自养,绝不从病猪场进猪,可把病拒之门外,有效防止疫病的入侵。需要引进**时,引进后按常规隔离饲养3周后,根据情况再做决定。
2)定期消毒。要选择低毒、,既能杀菌又能消灭**的广谱药消毒。但要严格彻底的定期消毒,
3)定期免疫接种。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接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4.加强仔猪的饲养和管理
1)把好*猪出生关
初生仔猪几乎没有免疫力、抗病力。要做好产房和临产母猪体表的消毒工作。
防治母猪产程过长,减少仔猪应激。加强仔猪的护理,控制好温度,防止被母猪压死。让仔猪及时吃到初*,并做好定奶工作。由于初生仔猪肠道是“开放的”,母猪初*中免疫蛋白可以不经消化就能直接吸收,而一段时间后,仔猪的肠道就会慢慢“封闭”,免疫蛋白的吸收就会降低,所以让仔猪及时吃到初*非常重要。还要做好剪齿、断尾的工作。
2)把好仔猪补血关
产前,母猪通过在饲料中补充甘氨酸螯合铁,能提高仔猪身体贮铁量和提高母*中的含铁量。仔猪3日龄时注射铁剂,同时铁针好含有微量元素硒。诱食饲料中添加优质补血铁剂。
3)把好仔猪断奶关
断奶是仔猪的生死关,是养猪的关键。断奶的时间:一般在21—28日龄断奶。断奶早晚,可以结合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提早断奶会造成**影响,一般夏秋季节断奶可适当提前,冬春季节可适当延长。
4)把好仔猪诱食关
选择优质的开口诱食料。诱食开始的时间:5-7天,诱食的原则:“少量多次,逐次增加,要保持新鲜”的原则。饮水的补充。
冬季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生仔猪个体小、体弱,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在冬天产仔常出现冻死、压死、踩伤的危险。精心护理好仔猪,是减少仔猪死亡率、提高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