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在猪类中,产过仔的任何年龄的雌性猪被称为母猪。]养猪场的核心,衡量母猪价值和生产力的关键指标是繁殖力[繁殖力表示动物生殖机能的强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亦称生殖力。],繁殖力的高低决定着猪场能否实现预定出栏,而影响繁殖力的重要因素是母猪健康,它是稳定猪群的核心。如何提高母猪群的健康水平,降低异常淘汰率,直接影响着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现将能导致母猪异常淘汰的常见原因及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供养猪同行参考。

一、母猪异常淘汰的原因

  

1、疾病因素

  主要有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消化障碍及死亡等。它们可导致母猪乏情、返情、流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久不**及屡配不孕等,还可使母猪带毒,造成持续**染,仔猪出现免疫[免疫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mianyi]耐受或免疫麻痹。

母猪为什么会被淘汰?如何防止母猪被淘汰?

  (1)繁殖障碍性疾病

  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异常淘汰的首要因素。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狂犬病(rabies)是狂犬**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细小**病、日本乙型脑炎、圆环**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均可导致母猪出现子宫内膜炎,胎衣水肿、出血、变薄等。

  (2)肢蹄病

  肢蹄病是引起母猪异常淘汰的第二大因素。引起母猪肢蹄病的原因较多,有传染性因素,如口蹄疫、链球菌病、猪丹毒等;非传染性因素,如限位栏饲养,导致其运动不足;缺乏生物素,冬季气温低、蹄部皮肤皮脂腺分泌减少而出现蹄裂、蹄部变形;风湿、瘫痪、后驱麻痹等;此外,还与母猪品种、年龄、感染、圈舍环境等有关。

  (3)死亡

  如胃溃疡[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增生性肠炎、肠扭转、霉菌毒素、魏氏梭菌病、难产、产后感染、药物引产等均可导致母猪出现猝死或死亡,使得母猪**淘汰。

  (4)消化障碍

  如母猪产前、产后厌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胃溃疡等,虽经过治疗可以缓解,但治疗不彻底或易反复,终丧失种用价值而被淘汰。

  (5)其他

  如低温症、子宫内膜炎、*房炎、无*、难产、久治不愈、产后感染、母猪母性差、配种后大量流脓、后代有异常(疝气)、产仔数少等,也是因病造成母猪异常淘汰的重要因素。

  

2、饲养因素

  如饲料有霉变,霉菌毒素超标,特别是玉米赤霉烯酮对母猪影响大;饲料营养元素不达标,营养成分含量不全面、不平衡;断奶时间较迟、饲喂不合理等,导致膘情较差,断奶后久不**,屡配不孕等。

  

3、管理因素

  如饲养方式、饲养密度、饲喂制度和消毒制度不合理;光照不足,有研究表明在干奶期母猪和泌*期母猪与长光照(250Lx,每天16h光照,8h黑暗)的情况相比,短光照(250Lx,每天8h光照,16h黑暗)情况下母猪体内皮质醇的水平更高,皮质醇可衡量应激水平;运动不足等,从而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异常而被淘汰。

  

4、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心理因素、身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如频繁免疫、转群、换料、打针及滥用药物(药源性疾病)等,致使母猪产生较大应激,表现焦躁、磨牙、啃咬栅栏等;此外,限位栏饲养,猪的福利不能保证,配种不及时,产仔数少,易诱发胃溃疡、肢蹄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猪得不到及时照顾,严重时急性死亡,从而造成母猪被无辜淘汰;当外界环境因素,如舍内空气质量差,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多且复杂,从而导致母猪抵抗力下降,繁殖障碍性疾病频发。

二、防控措施

  

1、严格把好引种关

  种母猪应该从正规场家购入,并应事先调查了解**场的规模、信誉度,是否持有《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是否有疫情发生,以及选种技术水平较高的场,以保证**的质量,防止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入场后应隔离观察2~4周并进行检疫,确系健康后方可合群,并按本地及本场实际情况免疫相关**,之后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使其能发挥生产性能。

  

2、定期进行免疫监测

  猪场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预防重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监测免疫接种的效果,评价**的质量,确定佳免疫剂量和**保护率,以便科学制订免疫程序。同时,通过监测还可发现隐**染或潜伏感染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ELISA、PCR技术等,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率高等特点。

  

3、做好免疫接种

  对于母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一旦出现流产、死胎等现象,本次治疗意义不大。同时,对于**性繁殖障碍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等,也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必须加强日常的预防免疫工作。根据当地、本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免疫程序,正确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一旦免疫程序被证明效果良好、固定后,就不要轻易改变。

  

4、改善母猪亚健康

  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导致分娩仔猪初生重小、体弱、抗病力差,而且断奶后,**时间延长,屡配不孕,受胎率低,窝产仔数少,哺*母猪少*或无*,食欲时好时坏,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减少应激,如温度、转群、频繁免疫等;控制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如猪蓝耳病、圆环**病、猪瘟及伪狂犬病等;合理使用药物和**,不滥用药物,减少药敏性疾病的发生,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不能超剂量、高频率使用**,不仅应激大,而且还会引起免疫麻痹。

  

5、精心饲养管理

  严格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保证舍内空气清新,保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每周2~3次,疫病流行期和发生期,可每天一次。人工授精要按规范并要保证**品质和安全,以免**传播疾病。要熟悉、掌握猪的行为习性,科学地利用这些行为习性,制定合理的饲养工艺,设计新型的猪舍和设备,大限度地创造适于猪习性的环境条件,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以获得佳的经济效益。

  

6、加强猪场净化

  动物疫病净化就是采取检测—淘汰/扑杀—监测—净化的净化程序以及免疫、检疫、消毒、隔离等综合防控措施,对检出的病原阳性**进行淘汰、扑杀及无害化处理。目前,许多笔者服务的猪场,都在针对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采取不同程度的净化,虽然短时间内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从猪场的长久考虑来看,作用明显,意义深远。

  

7、合理营养

  严格按照不同阶段母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和提供日粮,保证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物质全面并且平衡,并且利于吸收,保证母猪合适的膘情。严格把关饲料原料,防止饲料发霉,减少霉菌毒素对肝、肾、肺等内脏**的损伤和免疫系统的抑制。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肢蹄患病问题,提高母猪繁殖能力。

  

8、适时淘汰

  对于一些繁殖障碍性疾病,如伪狂犬病,母猪一旦感染,终身带毒,并且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排毒会对猪群产生**影响,当猪群因应激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时,易再次爆发伪狂犬病,控制、清除该病难度较大。因此,对隐**染野毒的母猪进行淘汰处理,对于保持猪群健康,建立*性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肢蹄病等,若久治不愈,影响到其繁殖力时,也应适时淘汰。

  盲目引种,猪场环境污染严重,滥用药物,过度依赖免疫,忽视母猪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猪的行为习性和猪的福利,生物安全得不到重视,饲料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猪场疫情频发,只有改变这种现状,从是否有利于母猪健康的角度,是否有利于其发挥生产性能,是否有利于降低母猪淘汰率等方面来衡量饲养管理水平,才能在养猪微利的时代有所赢利,才能保证养猪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