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猪裂蹄病[蹄病,家畜的常见外科病。]的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这些猪大多饲养在以水泥、硬砖铺成的地面上。发生蹄裂[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匣缩小、蹄擘角质层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轻则影响猪只进食,重则被淘汰。]后,轻者影响按期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消瘦死亡或淘汰。下面为大家总结了猪裂蹄病病因、症状、诊断和防治等内容,详情如下:
猪裂蹄病病因
1.物理性因素
猪圈过分干燥会造成[造成是汉语词汇,读音zào chéng,解释为招致或引起。]蹄裂,冻伤也会导致**[**不是一个单独的物种,而是家猪中专门用于繁殖的雄性(种公猪)和雌性(种母猪)亲猪。]裂蹄病的发生。长途运输会导致**应激反应,出现跛行,检查时表现不安。由于地面光滑,**体重较大,起立时造成悬蹄撕裂后感染。
2.营养性因素
生物素[生物素(Biotin)为维生素B群之一,又称维生素H、维生素B7、辅酶R(Coenzyme R)等。]缺乏造成**裂蹄病,如硒中毒会造成蹄冠皮肤破溃,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缺乏会造成骨营 养**等。调查中发现,利用率越高的种公猪,蹄裂的发生率越高。其饲养的共同特点是,所有的种公猪在配种时都喂给生鸡蛋,每天1-3个不等,生鸡蛋中含有卵白素,可抑制 生物素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蹄裂与喂生鸡蛋频繁、过多有关。
3.生物性因素
直接造成**裂蹄病的生物因素很多,包括**、细菌等。如慢性猪丹毒[猪丹毒是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会造成关节炎,如果**场长期不进行猪丹毒免疫,则易造成猪丹毒散发性流行;其它细菌性疾病原发或继发蹄部疾患也很多,诸如链球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猪裂蹄病症状
发病主要集中在10月到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为严重。发病猪只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现代猪舍饲养的猪只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猪只主要发生蹄裂,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并因卧地少动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轻者影响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猪裂蹄病鉴别诊断
主要是注意与猪口蹄疫[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鉴别论断。猪口蹄疫也以秋冬季节多发,严重的病例也出现病肢不愿走动、卧地不起等与裂蹄病相似的症状。但不同的是,口蹄疫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裂蹄病以蹄裂为主。
猪裂蹄病防治
一、预防
1、选育抗肢蹄病的品种。通过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改良肢蹄结构,使整个体型发生变化,进而达到增强抗该病发生的可能性。对体型过大而肢蹄过于纤细,单位面积支撑骨负重过大,容易引起肢蹄损伤的个体,应坚决予以淘汰,不可留作种用,以免影响到社会效益。
2、改善圈面结构质地和管理。水泥地面应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污。集约化养猪场的地面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新建水泥地面的猪栏必须用醋酸溶液多次冲洗,晾干后再进**,以免由于碱性腐蚀猪蹄造成裂蹄病。有条件的猪场,应确保**有一定时间在户外活动,以接受阳光,这样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使钙、磷的吸收、转化。
3、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应供给全价平衡的日粮饲料,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生物素、亚油酸等含量应充足。确保钙、磷量足够和恰当的比例,并保证锌、铜、硒、锰等微量元素养料的供应量。
4、防止继发感染病的发生。要在猪运动场进出口处设置脚浴池,池内放入0.1%-0.2%福尔马林溶液,以对发病的猪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对已经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在经过消毒以后,再用**锌软膏对症治疗。
二、治疗
1、饲料中添加药物治疗。每1000公斤配合日粮中,加入2%生物素100-200克;经拌匀后照常规饲喂病猪。有条件的猪场,可以给配合日粮中添加3%的脂肪粉或豆油,同样有良效。
2、继发感染时的治疗方法:先将患猪感染部位清洗干净,涂搽碘酒,然后撒上血竭粉,再用烙铁在药粉表面轻轻熨烙,使之熔化成为一层保护膜,后予以包扎;用10%甲醛溶液多次涂搽患部;用桐油250克、硫黄粉100克,混合拌匀后烧开,趁热搽涂患部;用桐油50克和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均匀后涂敷于患部。
以上就是猪裂蹄病病因、症状、诊断和防治的全部内容,养殖户们如果还有其他相关的问题,可以继续浏览网站上的相关文章,或者关注火爆兽药饲料招商网,等待相关文章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