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痢疾,中医病证名。]俗称猪血痢,是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黏液[黏液是一种从人体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性或黏液性出血性下痢[下痢指人或动物腹泻,排出的粪便比较稀。],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炎症。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猪痢疾临床症状有哪些?育肥猪发生痢疾防治措施是什么?
流行病学
猪痢疾仅见猪发病。不同年龄和品**均易感,但以7—12周龄的猪多发。小猪的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和病死率[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的定义: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患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或动物数量占患病人或动物总数的比例。]比大猪高。一般发病率约75%,病死率5%~25%。
病猪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也可带菌达数月,经常从粪便[粪便,又俗称大便,是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遗物。]中排出大量菌体,污染环境、饲料、饮水,或由饲养员、用具、运输工具的携带,经消化道而传播。犬、鸟、仓鼠和小鼠也是重要带菌动物,不容忽视。
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无明显的季节性,流行过程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常反复发病。运输、拥挤、寒冷、过热或环境卫生**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一旦传入猪群,很难根除。
临床症状
潜伏期3天至2个月以上,自然感染多为1~2周。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个别猪突然死亡,随后出现病猪,多数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随后迅速下痢,粪便**柔软或水样;严重的在1~2天后粪便充满血液和黏液,伴随腹痛和体温升高,持续数天;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精神沉郁,体重减轻,渴欲增加,粪便恶臭带有血液、黏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病猪迅速消瘦,弓腰缩腹,起立无力,极度衰弱,后死亡或转为慢性。病程约1周。
(2)慢性型病情时轻时重,表现下痢,黏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血液较少,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少病例能自然恢复,部分康复后可复发甚至死亡。病程为1个月以上。
育肥猪发生痢疾防治措施是什么?
预防目前本病尚无菌苗。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虽可控制本病发生,减少死亡,起到短期的预防作用,但不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本病主要是采取综合防疫措施。严禁从疫区引进**,必须引进**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一个月;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引进。一旦发生本病,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个月-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确认无此病方能再养猪。
猪群一旦感染此病,必须早诊断,早用药物治疗和预防,对用具、猪舍、环境要彻底消毒,处理好污染的垫草及粪便;发病时正值9月初,连续降雨,舍内潮湿,气温下降,舍内通风**,又赶上迁舍,诸多应激因素,促使猪群发病;该病虽然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
猪痢疾临床症状有哪些?育肥猪发生痢疾防治措施是什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要避免从疫区引进**,一旦发生本病,全群淘汰,并对猪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如今天气越来越炎热,养殖户一定要做好猪舍内的清扫和通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