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人工肓王与急造王区别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人工育王需要哪些工具?有哪几种方法?怎样进行人工育王?(人工育王要注意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人工育王需要哪些工具?有哪几种方法?怎样进行人工育王?
杨冠皇中蜂养殖技术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蜂种,具有抗病、抗螨,易于定地饲养等优点;特别是对山区气候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利用山区大宗蜜源及零星蜜源上有着西蜂无法比拟的优势。 笔者60年代曾专业饲养中蜂,70年代虽转养意蜂,但对中蜂一直抱有一份真挚的感情,至今仍保留了12箱。现将我多年的体会写出供养中蜂的同志们参考。
方法/步骤
中蜂蜂箱的准备 笔者曾使用过10框、14框、高窄式、从化式等蜂箱饲养中蜂,感觉到高窄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产蜜量也不高;10框和14框箱适于饲养强群,产蜜量较高;从化式箱也不错,特别适宜于中小群的繁殖。目前推广的中蜂10框蜂箱(国标箱)在心寸上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更趋于合理,既增加了取蜜量又合乎中蜂爱结团的特性;饲养中蜂的蜂友不妨彩这一种蜂箱。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
选择培育优良品种 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
(1) 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工蜂体色**,幼蜂浅**并显得苍白。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
(2) 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
(3) 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
(4) 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选育良种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可多项选择、重点培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发现特别优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采用杂交的方式,尽快获得大批优质蜂王,同时,也可采用在非分蜂季节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从而培育较大群势的蜂群。
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
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取蜜的时间也要根据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蜂巢,第2天出勤会更积极;在乌桕花期,我则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以防冻伤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显著提高每群的产量。 在流蜜开始时,适当拉宽框距,让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这是提高警惕产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发现有盗蜂时,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防止因起盗造成损失。 取蜜要做到轻、快、稳,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后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饲料;饲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结束前补足。 蜜的浓度与取蜜时空气湿度有关,切不可为了取全封盖蜜而错过了花期。一般当两上角封花盖时即可取蜜,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雨天或蜜源较少时的晚上饲喂给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结束前,要及时抽出多余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旧劣脾坚决化蜡。
6
中蜂的病虫害防治 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
蜜蜂怎么人工造王
蜜蜂人工育王这么简单,看过之后你肯定学会了
蜂王是怎样产生的
蜜蜂为什么老分窝啊
产生分蜂热的时候 , 它就会建立王台基. 随着蜜蜂数量的增多.我们就要适当的控制蜜蜂 与 巢脾的数量.如果巢脾过少蜜蜂过多那就会 出现分蜂热.如果巢脾 过多 蜜蜂过少那会 让蜂群难以管理 导致 繁殖 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蜂王 太老了.一年半以上的蜂王会出现 分蜂的情况.一般野外的 蜂群.如果 蜂王是 新王..3-6个月的王. 它控制 蜂群分蜂的 能力是很强的.人工分蜂没蜂王怎么办视频
蜜蜂的人工育王包括8个要素:时间和条件,准备工作,移虫育王的工具,移虫方法,移虫后的管理,利用大卵培育蜂王,裁脾育王,交替王台的利用。1.时间和条件
蜂群在当年培育的新蜂完全更换了越过冬的老蜂,进入发展壮大时期以后,就可以准备进行人工育王。北方,以在初夏白天气温稳定在20℃以上有蜜源时,特别是在有丰富粉源时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蜂王的质量,又可利用新蜂王及早更换衰老的蜂王,有当年蜂王的蜂群不会发生自然分蜂。利用早期培育的新蜂王实行人工分蜂,经过1个半月的增殖,就可以发展成强群,采集中、晚期蜜源。初秋,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初期培育蜂王,新王群可以培育大量越冬蜂,对于蜂群安全越冬以及翌年蜂群的发展都有利。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在紫云英花期育王为好。培育优质蜂王的条件是:
(1)天气温暖气候稳定
**王交尾期间,白昼气温应在 20℃以上,力求避开连*雨天气。
(2)有蜜粉源
育王期间自然界应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每日傍晚对于种蜂群和育王群进行不间断的奖励饲喂。
2.准备工作
在进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认真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选择父母群
通过考察,选择蜂蜜或蜂王浆产量超过全场平均产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势发展快的健壮无病的蜂群作父母群。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虫培养蜂王。在人工培育蜂王时,1个母群可以提供成千上万条雌性幼虫;同样1个父群也可以哺育出数千只雄蜂。如果每年都使用一两群种 群培育**王和雄蜂,全场蜂群就会形成近亲繁殖,使生产力和生活力下降。因此,要选择和使用多个蜂群作父群和母群;并且定期从种蜂场引进同一品种不同血统的蜂王(或者蜂群)。
(2)培育种用雄蜂
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王的交尾成功率,还关系到授精效果,进而影响子代蜂群的品质优劣。因此,必须在着手人工育王的20日前开始培育雄蜂。为培育种用雄蜂,需事先准备好雄蜂脾,也可将巢脾下部切除一部分,插在强群中修造成雄蜂脾。为保证交尾质量,按1只**王比50只雄蜂的比例培育雄蜂。蜂王的发育从卵到羽化成虫约需16天,达到性成熟需5日左右,共计21天。而雄蜂从卵到羽化成虫为24日,出房到性成熟约需12日,共计36日。因此,必须在人工育王前20日左右开始培养雄蜂,才能使雄蜂和**王的性成熟期相适应。通常可在种用雄蜂开始大量出房时,着手移虫育王。同时将场内其他蜂群的雄蜂和雄蜂蛹全部消灭。
(3)准备育王群
育王群是用来哺育蜂王幼虫和蛹的强壮蜂群。应选择无病、无蜂螨,群势强壮,至少有15框蜂以上的蜂群作育王群。在移虫育王前1日把其蜂王和全部带蜂未封盖子脾提入新蜂箱,放在原群旁;原群有6~8个脾(包括封盖子脾和蜜脾、粉脾)组成无王的育王群,做到蜜蜂密集,多的巢脾抖落蜜蜂,加到分出的有王群。对育王群每晚饲喂0.5~1千克糖浆。也可以用有18~20框蜂加继箱的有老蜂王的蜂群作育王群,在巢箱和继箱之间加上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产卵,继箱**放1框小幼虫脾,一侧放一花粉脾,其余放封盖子脾,外侧放蜜脾。有王群没有无王群对移植幼虫的接受率高,但是对于封盖王台照护得较好。
3.移虫育王的工具
移虫育王的工具有移虫针、育王框、蜡碗等。移虫针是将小幼虫移植到王台碗内的工具,可用粗铜丝或者鹅毛管自制,一头呈扁薄的尖舌状,另一头呈弯匙状。带弹簧的移虫针使用方便。育王框是安放王台的框子。可用标准巢框改制,其上下框梁和侧板的宽度相等,为13毫米左右。框内等距离地横着安装3条宽10毫米的板条。蜡碗棒是蘸制蜡碗的木棒,长100毫米,蘸蜡碗的一端十分圆滑,距端部10毫米处直径8~9毫米。蜡碗是培育蜂王的王台基,用蜡碗棒蘸熔化的蜂蜡制成。把蜡碗棒放入冷水泡一段时间,取出甩去水,垂直插入熔蜡中约10毫米深处,取出稍停,如此反复蘸2~3次,一次比一次蘸得浅一些。然后将它放入冷水**后取下。制成的蜡碗口薄底厚,里面光滑无气泡。也可以使用塑料王台。此外还要准备毛巾、面盆、蜂王浆等。蜂王浆可临时从自然王台取得,也可预先收集保存在冰箱内,使用时加l倍温水把蜂王浆调稀。
4.移虫方法
移虫育王可以有计划地培育出需要数量的、成熟期一致的**王。首先在育王框的板条上粘上2~3层巢础条或者按相等距离用熔蜡粘上小三角形薄铁片,其上粘7~10个蜡碗, 3条共20~30个蜡碗。放人育王群中,让蜜蜂清理2~3小时,取出,用蜂扫扫去蜜蜂,在每个蜡碗内滴上1滴稀释的蜂王浆或者蜂蜜,即可进行移虫。最好在清洁、明亮的室内移虫,室内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80%~90%。如果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洒水。气温在25℃以上没有盗蜂时,可在室外的*处移虫。 从母群提出1框小幼虫脾,扫净蜜蜂拿去移虫。先把粘有蜡碗的板条并排放在桌上,用清洁的圆头细玻璃棒或者细竹棒,在经过蜜蜂清理的蜡碗里滴上米粒大小的稀蜂王浆,然后 移虫。移虫要从幼虫的背部(凸面)一侧下针,把针尖插入幼虫和房底之间,将幼虫挑起,放在蜡碗里的蜂王浆上。幼虫十分娇嫩,移虫的动作要轻稳、迅速,1条幼虫只允许用移虫针挑1 次。移完虫的板条用湿毛巾盖上,再移第二条。把移完虫的板条装到育王框上,加在育王群内幼虫脾和花粉脾之间。
5.移虫后的管理
育王群中加入移虫的育王框后,连续在傍晚奖励饲喂。第二天检查幼虫是否被接受。已被接受的幼虫,其王台加高,王台中的蜂王浆增多,幼虫浮在蜂王浆上;未被接受的,其王台被咬坏,王台中没有幼虫。如果用无王群育王,这时把育王框转移到有王育王群的继箱中,同时把无王育王群与原群合并。 如用有王育王群育王,第六天王台已经封盖时检查封盖王台情况,淘汰小的、歪斜的王台。统计可用王台的数量,以便组织需要数量的交尾群。
6.利用大卵培育蜂王
实验证明,**王初生体重超过200毫克的大蜂王,其一对卵巢的卵巢管数量多,具有较强的产卵能力。并且证明,采用较大的蜂卵,可以培育出体重大的蜂王。把选出的母群的蜂王关在蜂王产卵***内,或者把母群饲养在3~5框的小群内,限制其产卵,1星期后就能得到较大的蜂卵。等大蜂卵孵化成幼虫时,用其24小时以内的幼虫人工培育蜂王。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制的蜂王产卵***,是用塑料制造的,内围尺寸:长457毫米、宽54毫米、高244毫米,刚好能放入一个标准巢脾。使用方法:在移虫育王前12日,于蜂王产卵***内放入一个几乎没有空巢房的封盖不久的蛹脾,并将蜂王放在该脾上,盖上***的盖板,将其放在蜂群内巢箱的中部。蜂王在器内产卵受到限制,到新蜂陆续出房以后,蜂王才逐渐产卵。在育王前4日,提出***内的子脾,放在蜂群内由蜜蜂抚育,次日就可得到由大卵孵化成的1日龄的幼虫。在生产蜂王浆时,将蜂王控制在一个巢脾上产卵可获得适宜日龄的、供移虫用的幼虫。蜂王产卵***还可用于生产雄蜂蛹。
7.裁脾育王
如果视力不佳,移虫有困难,可以采用切割未封盖子脾的方法培育蜂王。当蜂群发展强壮时,从母群提出2~3框带蜂封盖子脾连同蜂王放入一新蜂箱,补加1~2框蜜脾,放在原群一旁。母群成为一无王的育王群,从中提出l框有大量卵和初孵化幼虫的子脾,从巢脾**部位切下1块200毫米X 35毫米的长方形巢脾,使切口上缘巢房中的卵和幼虫露出来,让蜜蜂在上边切口处筑造王台。第三天检查,选留10~20个幼虫发育良好、地位适宜的王台。把修造和饲喂情况不好的王台、提早封盖的急造王台以及多余的王台全部割除。记录留下的王台里幼虫的日龄,以便掌握蜂王出房的日期。无王育王群在取出封盖王台后,与原群合并。
8.交替王台的利用
选择具有老蜂王的优良蜂群作种群。在它们修造交替王台时,加以选留。自然交替蜂王可使种群的优良性状更加稳定地遗传下去。发生这种自然交替现象时,蜂群一般只造几个王台,育成的蜂王质量比较好。把带有交替王台的巢脾提出,放入继箱群的继箱内,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可以陆续从这种老王群提出自然交替王台。
育王分群
中蜂人工育王⒈育王的条件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丰富的蜜粉源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40d左右的蜜粉源。
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20℃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3 d 以后,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16 d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前第17 d 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但是,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7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24 d 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育王。
⑷强大的群势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 d 的适龄哺育蜂。
⒉种用蜂群的选择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
⑴采蜜力强、高产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框蜂、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便可留作种群。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⑷吻长、体大
中蜂工蜂的吻总长,在江南各省要求超过5.30 mm、长江以北各省应选超过5.45 mm,巢房内径要求达到或大于5.00 mm。
⑸迁飞性弱、性情温驯、护脾能力强
对于选留种用群,除了
察以上4个方面外,还应考察其亲代及祖代的表现,也就是进行系谱考察,从而选出亲代性能优良的蜂群,使种用蜂群具有比较稳定得遗传性。
⒊育王群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育王时,宜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作为育王群,这样的蜂群移虫接受率高,蜂王质量好。中蜂育王通常应采用有王群,而且是具有1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势宜在8框以上,且群内必须有大量6~8 d 的适龄泌浆蜂。
⑴育王群的组织
育王群通常宜在移虫前 1 d 组成。组织时,用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剪翅)限制在箱内一侧2~3框区内产卵繁殖,另一无王区作为育王区。在育王区内,放2个有粉蜜的成熟封盖子脾和2个幼虫脾,幼虫脾居中。育王时,育王框插在育王区的2个幼虫之间。
育王群群势不足时,应提前6~7 d 补进老熟的封盖子脾,以增强群势。育王群的蜂脾比例应保持在1∶0.8,当群内巢脾过多时应适当抽出卵虫脾,以密集蜂群和减少蜂群哺育幼虫的负担。
当采用无王群培育蜂王时,要在组织育王群时就应将蜂王移去或用囚王笼囚禁后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
⑵育王群的管理
①每3 d 要彻底检查和毁除育王区王台1次;
②每3 d 要调整蜂巢1次,将繁殖区的卵虫脾调到育王区,将育王区的空脾和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调到繁殖区供蜂王产卵;
③组织育王群的当天开始至王台封盖,每晚应对育王群进行奖励饲喂;
④育王框两侧的蜂路应缩小成单蜂路(5 mm);
⑤无王群育王只能哺育蜂王1次,不能连续多次进行。培育1次蜂王后,应及时诱入王台换王或释放所囚蜂王。
⒋移虫育王
⑴移虫育王用具
蜂蜡台基、育王框、弹性移虫针。
⑵台基安装与修整
在移虫当日,将蜂蜡台基按30 mm的间距,粘固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最好每个台基下方垫1块小铁片,以便介绍王台时从育王框上取下王台)。每个台基条安装7~10个台基。
在移虫前2 h ,将安装好台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的2幼虫脾之间,让蜜蜂清理和修整台基2 h ,然后取出移虫。
⑶移虫
移虫的方法与产浆移虫相同,但育王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且日龄在18~24 h 。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插入育王群哺育。
当采用单式移虫时,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当采用复式移虫时,第1次移的虫可略大(1~1.5 d ),第2次移虫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复式移虫时,于第1次移虫的次日,从育王群中提出育王框,将王台中的幼虫镊除后,立即进行第2次移虫。
移入的种用幼虫在移虫后第12d就可出房,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 d ,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
⒌交尾群的组织
⑴采用代用交尾箱组织交尾群
①代用交尾箱
中蜂的交尾箱通常采用普通蜂箱改装而成,即采用闸板将普通蜂箱的底箱纵向隔成2~4个互不相通的室,各室容纳1个交尾群,且巢门互向开设。
②交尾群组织
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因此,应在移种用幼虫后第9 d (诱入王台前1 d )晚组织。方法是:每个室从同1个强群中抽取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组成的交尾群置于幽暗通风的处,关闭1个晚上,给以18~20h的无王期。次日早晨,把交尾群排在场地宽敞,午后有日照的地方,打开巢门时又立即用纸团轻轻塞住,让蜜蜂咬穿纸团出巢,以促使蜜蜂重新认巢,减少蜜蜂返回原巢。待中午开箱检查,并毁除王台,然后诱入所培育的成熟王台。如发现蜜蜂返回原巢较多,可通过紧脾和补充幼年蜂解决。
⑵利用原群组织交尾群
①原群直接组织交尾群
在诱入王台的前1 d ,将原群蜂王**,或关在囚王笼中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待新王交尾成功产卵后处死。
②原群隔小区组织交尾群
在诱入王台的前10 d 左右,在原群蜂箱的侧壁开设1个小巢门,让蜜蜂自由出入。在诱入王台的前1d,用闸板具侧巢门的一侧隔出1~2框小区,作为“交尾箱”。小区内调入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交尾群,于次日检查交尾群,毁除王台,并诱入所培育的王台。
⒍王台诱入
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方法是:提出交尾群巢脾,用食指在巢脾中上部空处轻轻压出1个凹坑,然后保持王台自然方位将王台基部轻按牢在凹坑处,让王台的前端凸出脾面即成。然后,将巢脾插回原位,并保持凸出的王台前端与相邻巢脾的脾面或箱壁保持1个单蜂路(5mm)距离。
诱入王台时应注意:
①提取育王框时不得抖动,以免损伤王台中的蜂王;
②在提取王台、处理王台和诱入王台时应小心避免过大震动;
③王台提取过程应尽可能保持王台自然方位;
④为保护王台部受蜜蜂破坏,可采用王台保护圈诱入王台,或用锡箔纸包住王台(王台前端露出)然后诱入。
⒎交尾群管理要点
①排列分散,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以便**王和工蜂认巢;
②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③交尾群检查一般在蜜蜂出巢前或归巢后检查,避免在蜂王婚飞时间开箱;
④检查内容包括蜂王是否存在、蜂王是否交尾、蜂王是否产卵、贮蜜情况、蜂数情况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⑤检查交尾群时,要轻稳,避免惊扰**王,防止**王受惊起飞;
⑥尽可能缩小巢门,缩短检查时间,防止盗蜂;
⑦检查多室交尾箱群时应用覆布盖住同箱其它交尾群,避免同箱**王误入它群造成损失和避免惊扰同箱其它交尾群;
⑧适当采取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交尾。
⒏中蜂控制交尾
在蜜蜂人工育王中,常常采用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和生殖隔离等措施来实现预定的良种组配目的。
空间隔离根据**王婚飞的范围设确定交尾场远离其它蜂场的距离,使得所培育**王只能与所培育雄蜂交配。据观察,蜂王婚飞的半径平原可达18.5km,山区可达5km,所以设在平原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36km以上,而设在山区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10km以上。
时间隔离在其它蜂场的蜂群未出现雄蜂的季节,提前培育种用蜂王和雄蜂达到控制交配目的。通过合并蜂群组织育王群和雄蜂培育群,提前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并在其它蜂场雄蜂未出现前完成所培育蜂王的交配。
生殖隔离中蜂与西方蜜蜂时2个不同的蜂种,在自然界不发生杂交。因此,可将中蜂的交尾场设置在只饲养西方蜜蜂的地区。
二、中蜂换王
⒈换王时期
⑴常规换王1年换1次王:春季3~4月份
1年换2次王:春季3~4月份1次,秋季10~11月份1次
⑵结合蜂群断子治病换王
中蜂囊状幼虫病高峰期,用王台换王,使得蜂群有20d的断子期,阻断寄主,有利治病。
⑶结合采蜜期新王采蜜换王
在流蜜期前15d,将原群蜂王除去或囚禁,诱入王台换王。采蜜期到来时,新**好产下一些子,从而激励蜂群采蜜,可活较高产蜜量。
⒉换王方法
⑴利用蜂王换王:
在给蜂群更换老劣蜂王,或给新分群和失王群补充蜂王时,都必须诱人蜂王。诱入蜂王时的气候、蜜源、群势以及蜂王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等的因素,对诱入蜂王的成功与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蜂群若失王不久,尚未改造王台.或工蜂没有出现产卵之前,诱入蜂王较容易成功;外界蜜源丰富或没有发生盗蜂的情况下,诱人蜂王容易成功;给弱群或在夜间诱入蜂王容易成功;蜂王安静稳重或操作轻稳,诱入蜂王容易成功;外界气温较低或巢内饲料充足时,诱入蜂王容易成功。
在诱入蜂王之前,应对蜂群进行详细检查,将王台全部毁掉,需要更换的老劣蜂王应在前1d提走。诱入蜂王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①直接诱入法
方法一:大流蜜期间,于傍晚先向无王群喷些蜜水或糖水,然后手沾蜂蜜,轻轻捉住蜂王**或翅膀,从将蜂王直接放在框梁上,让蜂王自行爬入蜂团。
方法二:在黄昏或夜间,将无王群的蜜蜂逐脾抖人蜂箱,并喷较多的蜜水,趁工蜂混乱时将蜂王从巢门口放入,随工蜂爬入蜂箱。
方法三:于傍晚将蜂王连同1个带蜂子脾,直接放在无王群的隔板外50~100 mm的处,并喷些糖水。次日将提到隔板内合为1群。
②间接诱入法
用铁纱扣王笼将蜂王扣在无王群的蜜脾上。 1~2 d 后检查接受情况,若发现纱笼外面工蜂不多,且通过纱笼饲喂蜂王,表明蜂群已接受蜂王,此时可以轻轻打开纱笼放出蜂王。
⑵利用王台换王
①利用自然王台换王当蜂群出现分蜂王台时,注意选留1个较大王台,其余王台毁除,并将原群蜂王剪翅,防止自然分蜂。
②利用中蜂母女交替的习性换王人为剪去蜂王的翅或上颚、中足的跗节,使蜂王致残,然后诱入1个成熟王台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