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猪咬了怎么处理方法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怎么解决猪咬猪的问题?(猪咬猪是怎么回事?怎么办?)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么解决猪咬猪的问题?
猪咬猪是异食癖的一种现象,具体解决措施如下:
1、合理控制个体大小、饲养密度:同一圈舍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应尽量接近。饲养密度不宜过大,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保证每头肥育猪饲养面积0.8~1.2平方米、中猪0.7~0.9平方米、仔猪0.4~0.6平方米。
2、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同时隔离被咬的猪,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感染,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3、避免应激:调控好舍内温度与湿度、加强猪舍通风,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4、仔猪及时断尾
5、分散猪只注意力:在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分散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
6、使用平衡营养的配合饲料,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适度增加食盐用量。可在饲料中补充豆类精料和动物性饲料,如鱼粉、煮熟的血快等。
7、对症用药物,控制异食癖:对患慢性胃肠疾病的猪,治疗主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肠内有害物质为原则。对于患寄生虫病的猪,应及时用左旋咪唑等驱虫。对于被咬伤的猪外部消毒,并辅以抗生素治疗。总之,猪互咬的现象在养猪场(户)内时有发生,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减少经济损失。
被猪咬了是否要打**?该如何打**?
安全起见,被猪咬也是要打**的。按照“0,3,7,14,28天”的程序进行接种.
狂犬**可分为两种:一为咬伤后预防,二为无咬伤预防。
1.咬伤后(暴露后)预防。任何可疑接触狂犬**,如被犬、猫、狐狸、狼、臭鼬、浣熊和吸血蝙蝠等动物(包括貌似健康动物)咬伤、抓伤(即使很轻的抓伤),破损皮肤或粘膜被动物舔过,都必须接种本**。2.无咬伤(暴露前)预防。在疫区有咬伤的高度危险或有接触**机会的工作人员,如疫区兽医、动物饲养管理人员、畜牧人员、屠宰人员、狂犬**实验人员、**制造人员、狂犬病人的医护人员、岩洞工作人员,以及与其他哺*动物接触频繁人员及严重疫区儿童、邮递员、去疫区旅游者,均应用狂犬病**进行预防接种。**及措施(3张)(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被猪咬怎么办
猪咬你那里,你就咬猪那里,叫猪知道被咬的滋味。求采纳
什么是猪咬尾症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
猪的咬尾症,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降低胴体品质,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生猪群的咬尾症,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制止。
2、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关系
Selye(1936)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将与**源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凡能引起机体出现GAS的**源称为'应激源'或'激源'。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影响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日趋增多,动物受应激源作用后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性机能紊乱,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应激综合症,如苍白性松软渗出性猪肉、干燥坚硬色暗猪肉、成年猪背肌坏死、猪的急性胃溃疡、猪咬尾症等。可见猪咬尾症为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病理表现。
3、 诱发猪咬尾症的应激源引起猪咬尾症的应激源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是不同质的,主要可分以下几种: 3.1、品种和个体差异:
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常出现互咬现象。如长白猪和新淮猪生活在一起,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相互矛盾,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现
现象。
3.2、环境:
猪舍环境条件差,不符合猪的正常生理机能,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及有害气体的蓄积,天气突变,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引发啃咬;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燥不安,也会引起咬尾;猪生活环境单调,特别是仔猪活泼好动,于是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
3.3、营养:
舍饲条件下,生长猪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靠饲料供给。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要,可造成猪咬尾,如缺乏蛋白质、饲料的粗纤维过低均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份不平衡,如一些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协调,均可出现咬尾症。
3.4、管理:
在猪群中社会地位低下者不能得到槽位;猪群密度过高及同栏猪数过多、秩序混乱;槽位及饮水器不足、地面喂食;猪活动频繁,无法充分休息,而变得烦燥;猪因荷尔蒙的**导致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或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均可诱发咬尾症的发生。
3.5、疾病:
猪患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Ca、P、Fe等引发的营养代谢紊乱,均会诱发猪的互咬。有的猪尾被咬伤后,会导致群起而攻之,波及整个猪群。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猪体皮肤**而烦燥不安,在舍内磨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对其它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猪体内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患猪攻击其它猪,发生咬尾现象。
4、 防制猪咬尾症的综合措施:
引起猪咬尾症的应激原不同,应激反应又是非特异的,因此这种异常行为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且发生于不同的饲养阶段。可见防制猪咬尾症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并应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始终。 4.1、培育抗应激猪品种:
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少见。可见不同猪的品种对应激的敏感性不同,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此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淘汰应激敏感猪,可以逐建立抗应激猪种群,以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应激问题。用氟烷测验可从猪群中剔除氟烷阳性个体,经过几个世代就可大大降低应激敏感个体的比率。丹麦用氟烷法检查了兰德瑞斯、约克夏、杜洛克及汉普夏猪,在丹麦汉普夏猪中没有发现氟烷基因,只检出一头杜洛克氟烷阳性猪,兰德瑞斯氟烷阳性猪已降低3%左右,约克夏猪降至1.5%。国内有些地方进行了这方面工作,选择杜洛克、大白猪、约克夏、汉普夏与本地猪杂交的第一代列为抗应激补充猪,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繁殖体系。
4.2、改善饲养管理
在集约化畜牧业中,人们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猪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与其自然生存环境相距甚远,所以现代化管理措施有些同时可能又是应激因素。因此,要想防止或减轻应激造成的影响,有效防止集约化生产中猪咬尾症发生,必须在猪的饲养、购销、运输和屠宰的全过程中改善饲养管理,为猪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2.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饲粮营养水平要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不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当发现咬尾现象时,应及时对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针对营养不足的部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要及时补饲,以消除营养应激诱发的咬尾症。
4.2.2、给予良好的环境条件
猪舍建筑工艺(场址选择、场区布局、猪舍类型)和环境工程设计(通风类型、粪污处理方式等)以及舍内设施选择(饲槽、饮水方式选择等)都要符合猪正常生理要求,尽量为猪的生长创造比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以避免酷暑严寒、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
4.2.3、合理组群
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似的猪组群饲养。每一猪群头数的多少,应依猪舍设备,圈养密度以及饲养方式等因素而定。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群以10~20头为宜;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也不宜超过50头。同一群猪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在小猪阶段群内体重不宜超过4~5kg,在架子猪阶段,不超过7~10kg为宜。分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稳定,除因疾病或体重差别过大,体质过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而加以调整外,不应任意变动。
4.2.4、适宜的饲养密度
猪的饲养密度以不影响猪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又能合理利用猪圈面积。一般猪场一头3~4月龄的肥育猪所需要圈栏面积以0.6m2为宜,4~6月龄为0.8m2,7~8月龄和9~10月龄则分别为1和1.2m2。但因我国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圈养密度也应因地制宜。
4.2.5、仔猪断尾
在仔猪生下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生下1~2d内结合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距离0.4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的下1/3即可脱掉。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4.2.6、其它管理措施
饲养人员要固定,禁止无关人员参观,不允许其它动物进入畜舍;对育肥的杂交仔猪去势,既可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又可防止咬尾的发生;将咬尾恶癖的猪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圈隔离饲养,还可肌注镇静剂;对被咬伤的猪及时隔离并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并涂上碘酊,以防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还可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及发育规律,对所养猪要定期驱虫,以防制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
4.3、药物防治
为防止应激诱发猪咬尾症的发生,可通过饲粮和饮水或其它途径给予抗应激药物。这些药物一般分为三类:即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对症治疗药物或应激缓解剂。
应激预防剂能减弱应激对机体的作用,通常有**止痛剂(氯丙嗪、嘧哌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剂(氯二氢甲基苯基苯并二氮杂卓酮、溴氯苯基二氢苯并二氮杂卓酮)和镇静剂(苯纳嗪、溴化钠、**地巴唑)。促适应剂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从而提高抗应激能力,有参与糖类代谢物质(柠檬酸、琥珀酸等),缓解酸中毒和维持酸碱平衡的物质(NaHCO3、NH4Cl等)、微量元素(锌、硒等)、微生态制剂、琼脂组织制剂、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维生素C和E效果最好)已广泛应用于养禽业,对猪的抗应激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应激缓解剂有杆菌肽锌等。上述抗应激药物对于防治猪咬尾症的有效性尚应给予更多关注。
怎样治愈猪咬尾症
造成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很多,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半截,重者整个尾巴被咬光。一般来讲,造成咬尾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如,当饲粮营养失衡时,会**猪只发生咬尾症;当舍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光照超标,或通风**、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引起咬尾现象;当猪只患贫血和体内外寄生虫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咬尾症。1 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
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的配合饲粮。育肥猪前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或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育肥后期适当增加饲粮粗纤维的含量;其次,湿拌料存放时间不宜太长,饲喂要定时定量,忌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再次,日粮中不能长期添加痢特灵等药品,长期使用它们会加剧咬尾现象的发生。另外,应供给猪群充足清洁的饮水。据报道,在猪群的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能迅速制止咬尾现象,且不易复发。
2 加强猪群的管理
2.1 合理组群 将体重、来源、体质、采食习惯和性情相同或相近的猪组群饲养。其次仔猪断奶转圈时,可在仔猪的鼻孔周围涂上来苏儿药液,影响其嗅觉以达到防止咬尾的目的。另外,组群后有咬尾现象的猪只应单圈饲养。
2.2 控制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影响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和猪只的采食、饮水,若不加注意可引起咬尾现象。应控制每圈(栏)的饲养头数,保证每头猪有充足的采食、饮水和休息空间。
2.3 及时去势 一般而言,猪去势时间越早流血越少,应激性也越小。用于育肥的杂交仔猪,特别是本地母猪与国外公猪所产的杂交仔猪,应去势后再育肥。猪最适宜的去势时间在生后7~10日龄。猪去势后既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又可防止咬尾现象。
2.4 做好定期驱虫工作 根据气候条件、猪场常见寄生虫种类和发病规律,建立科学的驱虫方案,并选用合适驱虫药,按说明投药驱虫。母猪在临产前1~2周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仔猪出生后20~30日龄第1次驱虫,60~70日龄第2次驱虫,100~110日龄第3次驱虫。
3 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3.1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根据猪的年龄和生产性能,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且要保证猪舍通风换气系统和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以使猪舍冬暖夏凉、清洁干燥,并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
3.2 做好生产区和圈栏的消毒工作
春、秋季节病原微生物宜于生长繁殖,所以这一时期是生产区消毒灭源的关键时期。消毒可用的药物主要有:2%~4%的氢**钠,10%~20%漂***剂,0.05%~0.5%过氧乙酸,3%~5%的来苏儿,0.05%强力消毒灵等。场区每半个月消毒1次。
3.3 改变单调的生活环境 猪通常有探究行为,当生活环境单调时,摆动着的猪尾巴会吸引其它猪的注意力。所以,应在圈舍挂铁链、铁环、绳子等供猪拱玩,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猪的咬尾现象。
4 采取断尾措施
仔猪出生后,在距离尾根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以防止感染,这是控制咬尾症的有效措施。
被猪咬了怎么办?
被猪咬了以后建议你第一时间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如果有条件的话),然后马上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理,并立即注射狂犬**,至于破伤风是否需要注射可以询问医生的意见(我和我的同事都没注射破伤风的)怎么解决猪咬猪的问题?
猪咬猪是异食癖的一种现象,具体解决措施如下:1、合理控制个体大小、饲养密度:同一圈舍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应尽量接近。饲养密度不宜过大,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保证每头肥育猪饲养面积0.8~1.2平方米、中猪0.7~0.9平方米、仔猪0.4~0.6平方米。
2、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同时隔离被咬的猪,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感染,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3、避免应激:调控好舍内温度与湿度、加强猪舍通风,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4、仔猪及时断尾
5、分散猪只注意力:在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分散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
6、使用平衡营养的配合饲料,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适度增加食盐用量。可在饲料中补充豆类精料和动物性饲料,如鱼粉、煮熟的血快等。
7、对症用药物,控制异食癖:对患慢性胃肠疾病的猪,治疗主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肠内有害物质为原则。对于患寄生虫病的猪,应及时用左旋咪唑等驱虫。对于被咬伤的猪外部消毒,并辅以抗生素治疗。总之,猪互咬的现象在养猪场(户)内时有发生,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减少经济损失。
猪被蛇咬了怎么办?
如果是被没有毒性的蛇咬的,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想办法帮它消炎消肿就好了;如果是被有毒性的蛇咬的,比如说眼镜蛇之类毒性大的蛇,那么就有点难搞和危险了,可能要打抗蛇毒血清进行解毒才行望采纳!
猪咬尾巴怎么回事啊?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所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根据实践经验对猪咬尾症应采取以下八项措施。一、猪的营养需求要满足。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饲喂日粮营养失调,搭配不当,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全价配合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保证充足的饮水。
二、猪的组群要合理。从外地购进大批苗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大的猪组合在一圈饲养,如有因运输中碰破皮等外伤的猪,应及时分开饲养,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
三、饲养密度要适宜。猪的饲料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严格的按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5—0.6平方米,4—6月龄占地为0.6—0.8平方米。
四、育肥猪应早去势。育肥仔猪提早去势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相互爬跨而引发咬尾症。
五、卫生环境条件要良好。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以及温度调控、粪便处理等一整套设备。使猪舍达到夏季能防暑降温,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标准。
六、要定期驱虫。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马铃薯除体表虱、疥癣等。否则会因寄生虫影响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七、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因此,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毫克、20%硫酸镁20毫升进行肌注或者灌取***3—4片,保持安静。
八、治疗方法。对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释后对猪群进行1—2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