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细菌性烂鳃治疗方法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养殖泥鳅的池塘怎么建最合理(泥鳅养殖池的建造方法)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养殖泥鳅的池塘怎么建最合理

泥鳅在什么季节养殖

一年四季均可养殖。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养殖泥鳅的池塘怎么建最合理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扩展资料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一是保证水质。

每天定时查看水质情况,池水要保持在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5~8.5,透明度20~30厘米。如发现水源水质较差,可以选择晴天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每15~20天用1次。另外,水生植物调水作用不可忽视,如水芹菜能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二是病害防控。

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体消毒可采用漂**、二**氯、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杀灭水中的病原菌,以预防细菌性鱼病。漂**每半个月使用1次,用量为1克/米3;定期用1%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用量为0.5克/米3;每半个月用溴氯海因0.2克/米3或生石灰20克/米3全池泼洒1次。三是保证饵料质量。

夏季泥鳅生长快,要尽量多喂螺蚌肉、鲜蚯蚓和蝇蛆等动物性蛋白饵料,并改平时一日喂一次为每日2次,投喂量以泥鳅当日吃完为宜。巡塘时要观察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有无病情,应及时捞出剩余饵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泥鳅

金鱼烂鳃病怎么治疗?

这是细菌性鳃病啦,感染细菌性鳃病的金鱼,最初的病征是食欲不振,常停在水面下,且呼吸急促,若是揭起鳃盖后缘,会见到呈白色的残缺锶丝。尤其在拥挤的鱼缸中,当水质变坏时,金鱼最易感染此症,且传染性很高,因此须隔离病鱼啦。治疗法是更换部分缸水,清洗过滤器和添加少许食盐入缸内,并停止喂食数天。食盐疗法的作用是增加水的比重,改变水中的渗透压,透过渗透作用的变化来**细菌和其他的病原体。也可直接使用市售的Sera治细菌治生虫剂、美利坚灭菌灵、女王鲸专治金鱼疾病剂、女王鲸治细菌剂及AZ00治细菌剂来治疗,需加盐到水中(每一百公升水量加两公克食盐),以减少金鱼体液由腐烂的锶丝流失到鱼体外,导致金鱼脱水而死。真菌也会引致烂鳃,因此要改善水质,这样才可控制病情。过滤器能清除悬浮微粒,防止细菌及真菌滋长,保持缸水清洁,因此加强过滤系统能够防止鳃病的发生。

金鱼细菌性烂鳃怎么治疗

金鱼细菌性烂腮病治疗方法:

由于烂鳃病的发生依赖于一定量的活菌体作用,且发病时细菌有可能已感染内部**,因此治疗该病应采用水体消毒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方法。

水体消毒的措施有:

①生石灰化开后全池泼洒,是池水pH成弱碱性(pH8.0左右),用量和次数应根据池水实际pH,一般每亩水深用量为10-20千克。

②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药量为:漂**1-2克/立方水,二氯异氰尿酸钠0.3-0.4克/立方水,三氯异氰尿酸0.2-0.3克/立方水或鱼菌清250克/亩·米。

③畜用红霉素全池泼洒,用量为0.3克/立方水。

④每亩每米水深用大黄粉2-3千克,加40-50千克浓度为0.3%的**浸泡12小时后,连汁带渣全池泼洒。

⑤若发病较严重,可先抽出部分池水,在按每立方水2-3克的用量全池泼洒痢特灵浸浴12小时。

内服药物有:

①每500千克鱼每天红霉素40克拌料投喂,连用3-5天。

②每500千克鱼每天用500强农福-3型拌料投喂,连用3-6天。

③每500千克鱼每天用强克99药物500克拌料投喂,连用4-6天。

赵先生吗?呵呵、听说你搞养殖的、我想向你请教一下、这泥鳅苗从哪里可以搞到?只需很少的数量,只为试养

人工驯养的泥鳅苗,您不打算试养一亩地的话,应该不会出售给您。

吃活泥鳅的方法?

放清水里吐泥,最好一到两天,然后去骨切小点蘸点作料吃.

买的泥鳅表面有溃烂能人吃吗?

受伤的泥鳅还是扔了吧。

怎么养泥鳅

人工培养泥鳅苗要注意什么,如何做?

  胎发育的温度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水温 28 ℃ 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而时间减少。孵化率的高低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是:水温 15 ℃ 时为 80 % ; 20 ℃ 时为 94 % ; 25 ℃ 时为 98 % 。
  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 18 一 31 ℃ ,适宜水温为 20 一 28 ℃ ,最适水温为 24 一 25 ℃ 。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 。即孵化时间与孵化温度、孵化积温呈负相关,水温在 14 一 21 ℃ ,平均水温 18 ℃ 时,受精卵出膜需 46 小时 45 分钟;水温在 21 一 24 . 5 ℃ ,平均水温 22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 30 小时 40 分钟;水温在 23 一 26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4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要 27 小时 40 分;而在水温 25 . 5 一 29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7 . 5 ℃ 时,受精卵出膜只需 22 小时。
  泥鳅的卵子受精后,原生质向一端移动,形成胚盘。受精后 2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6 ℃ 时开始第一次卵裂而进入 2 细胞期。受精后 2 小时 30 分,当水温 19 ℃ 时进行第二次**而进入 4 细胞期,也有个别卵已完成第三次**而进入 8 细胞期。受精后 7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9 . 5 ℃ 时进入桑葚期,有的已发育到囊胚期。受精卵 10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7 ℃ 时,细胞逐渐下包,进入原肠初期,有的已发育原肠中期。受精后 28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4 ℃ 时,胚体形成,但尚未出现肌节,。受精后 34 小时 40 分,当水温21 ℃ 时,胚胎上形成13 个肌节,眼泡出现,尾部出现 KuPffev氏泡。受精后 36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7 . 5 ℃ 时,肌节增多至 17 节,耳囊出现;有的已有 22 个肌节,肌肉能够轻微收缩,卵黄囊成为梨形。受精后 46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9 ℃ 时,心脏形成,每分钟收缩 24次,有少量血液,但血管尚未形成;头部嗅囊长成,尾部脱离卵黄囊,能来回摆动。再经过 2 小时,鱼苗即从卵膜中孵出。
  受精卵经过 48 小时 45 分钟以后,鱼苗从卵膜内孵出,全长达 3 . 5 一 3 . 7 毫米,肌节共 40 节,躯干部 27 节,尾部 13 节。体色呈透明状,背部具有稀疏的黑色素。卵黄前端上方有胸鳍的胚芽。卵黄前端和头部具有孵化腺。 2 对鳃丝*露,可见到鳃丝内有循环的血液;消化道呈直线形,位于卵黄囊的背部,末端(*门)被鳍褶封闭。卵黄囊位长囊状,前端膨大,紧贴腹部下方,与体轴平行排列。吻部突出,口未开启;吻端具有黏着**,鳅苗借以使身体悬挂在水草或石块上。系统已形成,居维氏管在卵黄前端,比较粗大,因此和水的接触面也较大,起着呼吸作用。
  刚孵出的泥鳅全长 3 . 5 一 4 毫米,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 3 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要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