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先进的鱼养殖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四大家鱼养殖高产新技术?(四大家鱼养殖高产新技术是哪四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四大家鱼养殖高产新技术?
鲢鱼:鲢鱼喜欢在上层游动,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养殖密度控制在每亩300尾左右。
2、鳙鱼:人们把这种鱼叫做胖头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主要吃浮游动物,养殖密度为每亩50尾左右。3、草鱼:主要生活在水域中下层,以水中的植被后排出,然后等排出的粪便产生微生物之后再吃掉,吃的时候会过滤掉里面的微生物,养殖密度为每亩1200尾左右。
4、青鱼:生活在水域的低层,主要吃螺蛳、蚌等软体动物,养殖密度为每亩300尾左右。1、控制出鱼时机四大家鱼的养殖模式一般是通过放养大规格鱼种,并适当的缩短养殖周期,这样待鱼肉的消费旺季上市,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益,如果市场行情不好,盈利的空间也会大大缩减。
2、套养模式套养鱼要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一般前期养殖草鱼时,可以选择鲫鱼进行套养,一年可出2个不同品种的鱼,既加快了资金的周转,也平衡了行情波动的风险。
3、鱼到了上市规格就必须上市
鱼养殖到一定的规格,就要及时上市,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规格够了压在池塘内不上市,会影响规格小鱼的生长。因此,在养殖的时候,只要行情不太差, 该出鱼的时候就要上市4、调水改底
在养殖四大家鱼的时候,夏季投料高峰期改底,每个星期一次,调水一般使用氮肥,还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5、鱼病防控草鱼病害预防可以使用益生菌拌料内服,早期用黄芪多糖,肝胆利康散能够防控病害发生,投喂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促进消化吸收。
九种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是什么?
一、主要水质指标对鱼类养殖的影响 1、溶氧。鱼是利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通过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提供生存和生长。 2、酸碱度(pH值)。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和释放。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使水质表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的危害 3、氨。食用鱼饲养期间,水中升为致死浓度,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 4、**酸盐。**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 5、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COD)反映水中含有浮游生物的多少。一方面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6、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
养殖鱼技术和方法?
宽广的鱼塘。河流。都是杨宇的最佳地方。于是,是肉性动。蚯蚓,红虫都是它的食物。鱼还是群居行动?洋芋的经济价值也很高。
先锋一号鲌鱼养殖技术?
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①清塘除害。池塘面积以 2001~5336 平方米为宜,水深 1.5~2米,放养前 10~15 天带水清塘,清除敌害生物,杀灭病原体。具体方法:在池塘加注新水 80~100 厘米后,每 667 平方米用 40~50 公斤茶饼进行清塘,或用清塘剂清塘,次日使用杀虫剂。②施足基肥。放养前 7~10 天施基肥,每 667平方米施充分发酵的有机肥70~150 公斤,或使用生物肥、绿肥。③杀菌消毒。放养前 1天,使用二**氯杀菌清毒。④适时下塘。观测水质,检查饵料生物,苗种经试水安全后再下塘。2. 苗种放养 ①放养密度:每 667 平方米放养 2~3 厘米的夏花 1 万~1.5 万尾。②苗种消毒:苗种下池前用碘制剂等药物消毒。
3. 饲养管理 ①合理投饵。每天上午 9~10 时和下午 5~6时,按照先相对分散后集中的方法投喂粗蛋白含量 40%破碎料,最后达到定点投喂。饲养前期:投喂粗蛋白含量 40%破碎料,规格达 8 厘米,日投喂3 次,投喂量以鱼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饲养中期:投喂粗蛋白含量 40%、粒径为 1 毫米饲料,规格达 12 厘米,日投喂 3 次,投喂量以鱼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饲养后期:投喂粗蛋白含量 40%、粒径为 1.5毫米饲料,规格达 15 厘米,日投喂 3 次,投喂量以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②适时追肥。在鱼种培育的整个阶段,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适时追施以有机肥为主的肥料,以均衡增加池塘饵料生物量,降低饵料成本。施放量:每 667 平方米施放充分发酵的有机肥 50~70公斤,或使用生物肥、绿肥。
餐条鱼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准备它是一种生命力特别弱的鱼类,离开水不久就会死亡,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其次就是它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提哦啊与通常是 在入水口或出水口,这个地方的水质是最好的,那么我们在修建池塘的时候要尽量选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其次就是等水池修建好之后需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在将水排出,然后在池塘中铺好防逃网,以防白条鱼逃跑,最后再注入新水,即可等待放鱼。2、鱼苗选择鱼苗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白条鱼它长不大,要想赚钱那么就只能依靠白条鱼的繁衍速度,所以我们要选择健壮并且活泼爱动的,然后观察白条鱼的腹部是否有受伤,是否比较宽大均匀,最后选择符合标准的鱼苗进行放养。在鱼苗运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水缸中加入适量的增氧剂,或在车上安装供氧设备,以防鱼苗在运输的途中缺氧死亡。3、鱼苗放养鱼苗放养其实比较简单,因为鱼苗它离开水面不超过十分钟就会死掉,那么鱼苗放入水池中放养是越快越好,但是由于购买会来的鱼苗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些潜在的病菌,那么在放入水池之前我们需要先对鱼苗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但一定要快,不然损失惨重,等消毒完之后要立马放入水池中,并且适量的增加水池中的氧气,让它们能快速的成活。4、饲料喂养它是一种特别贪吃的鱼,所以也就特别的容易钓,是很多垂钓者的最爱,白条鱼它最爱的就是带有腥味的面食,但是刚刚放进鱼池的鱼苗是不能直接喂面食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在池塘中栽种一些浮游植物和水草之类的植物,这样可以给它们提供一定的食物,然后把我们也可以往池塘中倒入浮游生物进行喂食,导尿管到鱼苗对水池的环境基本上适应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适量的喂一些加工的饲料,或者是带腥味的面食了,但是量不能太大,不然他们会活活撑死的。5、日常管理在每次喂食之后我们需要将池塘中剩余的食物以及食物残渣捞出,这样可以避免食物发臭以及使白条鱼吃到变质的食物而发病,其次就是我们要观察白条鱼的活动情况,如果它不停的往水面冒头吐泡泡,那么水中的氧气想对就比较稀薄,所以我们需要及时的补充氧气。然后就是如果发现有死了的白条鱼浮出水面,要及时的捞出,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要检查它是由于什么原因死掉的,如果是并还,那么要及时的对池塘中的鱼进行防治,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白条鱼的正常生长。最后就是每隔半个月都一个月左右必须要换一次到两次水。
龙头鱼养殖技术?
龙头鱼的养殖 【鱼苗选择】 受精卵经孵化后3 天~4天,鱼体鳔充气,卵黄囊基本消失,破膜后能游且能开口主动摄食,全长在 2.2cm的小鱼。 【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宝清龙头鳙鱼的产地环境应符合GB18407.4和GB/T19630.1的要求。水域面积:湖区水域面积≥1000公顷。 水源水质:采用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的挠力河水。湖区水质符合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湖水的溶氧量≥ 5mg/L;透明度≥10cm;PH值8.5~9.0。 【鱼种放养】 鱼种来源:龙头鳙鱼的鱼种,包括夏花鱼种、一龄鱼种应依照GB/T19630.1-2005的规定自育或外购。 鱼种处理:宝清龙头鳙鱼的鱼种在入库前应进行消毒,做好检疫工作。 鱼种质量:宝清龙头鳙鱼的鱼苗、鱼种质量应符合GB/T11778的规定,做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鳞片完整、色泽鲜明、体无损伤、游泳活泼、溯水性强。 放养密度:根据宝清龙头鳙鱼生长规律和湖中饵料生物基础,逐年加以调整,控制在一个兼顾产量、起捕规格及生产周期的最佳平衡点上。 :30尾/667㎡~50尾/667㎡。 放养比例:水质肥度大,浮游植物数量均在500万个/L(湿重近10mg/L)以上,宝清龙头鳙鱼鱼种的放养比例在70%~80%;浮游植物数量均在100万个/L(湿重近10mg/L)以下(生物量不足3mg/L), 有机产品宝清龙头鳙鱼的放养比例在60%~70%。 放养规格:宝清龙头鳙鱼鱼种的放养规格≥13cm。 放养时间:宝清龙头鳙鱼鱼种的放养时间在每年的秋末冬初封冰前(10月中旬以前)。【饲养管理】 施肥与投饵:龙头鳙鱼生长依靠天然饵料,一般不另投饵、施肥。 管理:龙头鳙鱼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防旱、防涝、防逃、防害、防偷、适时捕捞等工作。要保持好水源水质,定期监测水中浮游生物量、透明度和鱼的生长速度。 【病害防治】 鱼苗、鱼种的疾病预防:龙头鳙鱼的鱼苗、鱼种放养前,用80kg/667㎡~100kg/667㎡生石灰对育种池塘进行全池消毒。鱼种下塘时,可用3%食盐水浸浴3 min~5min。有需要时可在易发病季节即每年4月、6月、9月药物防病各一次,并遵循NY5071的规定。有死鱼及时捞出,埋入土中。捕捞病鱼中使用过的渔具要用3%食盐水或20 mg/L高锰酸钾浸泡20 min。鱼病防治: 1,龙头鳙鱼的健康主要通过优化管理、生物防治等方式加以保证。所有措施应以提高鱼的抗病力为宗旨。对于患病的鱼,优先采用自然疗法。 2,必要时允许使用生石灰、漂**、高锰酸钾对水体消毒,以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湖水污染范围较大或有大面积鱼病发生时,可通过湖区出入闸口更换水体。 3,在预防措施和天然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允许使用常规渔药。 4,禁止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的抗寄生虫药、化学合成渔药和激素对龙头鳙鱼及其生长环境进行消毒和治疗。【起捕】 1,龙头鳙鱼的体重达1.5公斤以上时即可捕捞。 2,采用分片分段人力或机械围网捕捞,不得采用鱼叉、电击、**等方式。尽可能采用温和的捕捞措施,以使鱼的应激和不利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3,龙头鳙鱼的捕捞量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不得影响自然水域的持续生产,也不得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