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泥鳅气泡病怎么去除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养泥鳅成本大么 十亩地要多少成本(养泥鳅需要多少成本?养一亩泥鳅能挣多少钱?)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养泥鳅成本大么 十亩地要多少成本
如果是高密度养殖:租地(按一亩计算)+基础建设+网+水泵+泥鳅苗+饲料,一共大约8万元。
现在的泥鳅苗较贵,大约30元/斤,一亩泥鳅养的好,可以收获利润4万元。
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有的地方可能更低
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有的地方可能更低
饲料:6000-7000元
苗种:每亩投放10万尾,每万尾800元,10*800=8000元
网具:400元:
渔药及消毒药物:100元
水电:200元
其它:1000
成本核算:16000-17000元/亩
我家的鱼嘴边上起了很多白色的东西,那是什么,怎么治?
白头白嘴病[病原体] 为粘球菌一种,与上述烂鳃病病原体球菌的形态很相似。此菌为好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7.2左右,pH在6.0~8.5之间都能生长。
[症状] 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一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时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漂**洒入鱼箱作消毒处理,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零点七(0.5~0.7ppm)***(含2.5%氯化乙基)洒入,效果都很好。
〖泥鳅养殖吧〗水花气泡病怎么办
不要用没发酵熟的农家肥,不要用**水,大量冲水或每亩用八到十二斤盐全池泼撒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在家怎么养
1、泥鳅要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2、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3、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4、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5、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6、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扩展资料:
泥鳅是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
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泥鳅养殖需要哪些技术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耐低氧和杂食性等特点,适合在芡田低氧水环境中生长。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套养的技术要点:一是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在田埂内侧挖环沟,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二是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体长8厘米左右,当年能形成商品产量。三是水质管理: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7月中旬高温时期适当加深田水。四是饵料管理:芡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适当进行投饵。主要投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一次投足,*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五是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六是泥鳅回捕技术。芡田套养泥鳅一般是在芡实收获后一次性收捕,用一种叫地笼的渔具捕获泥鳅,在地笼中放入泥鳅的饵料,如麦麸、糠、土豆、动物内脏等进行诱捕。
泥鳅烂嘴怎么治疗
1、水霉病1)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2)防治办法
①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②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2、烂鳍病
1)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2)防治办法
①1g/m3漂**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②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3、寄生虫病
1)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2)防治办法
①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②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白身红环病
1)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2)防治办法
①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
②0.2~0.3g/m3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③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5、气泡病
1)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2)防治办法
①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
②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
③及时清除池中**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泥鳅常见病有哪些?
、赤鳍病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
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
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