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黄骨鱼的养殖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黄刺鱼一般要多久养殖才能买(黄刺鱼能活多久)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黄刺鱼一般要多久养殖才能买
黄刺鱼一般要三个月左右久养殖才能买。
黄刺鱼又名黄牙于,黄骨鱼,通常以野生居多,身体泛**,体表有像泥鳅黄鳝一样的黏液,滑不溜秋。背上有单刺,容易扎手并带有麻痹左右**皮肤,疼痛难忍。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刺鱼科(Gasterosteidae)约12种鱼类的统称,产於北半球温带区。体型小,最大约长15-20公分(6寸)。一些生活於淡水;一些生活於海水;还有一些在淡水或海水中都有。本科特徵是背部在背鳍鳍部前方有一行棘。腹鳍各具一锐棘;尾柄细长,尾鳍方形。无鳞,体侧有数目不定的硬甲片。刺鱼以其生殖行为而闻名。通常在春季繁殖,此时雄鱼通身红色,以植物质为原料,用肾脏分泌的黏液丝黏合在一起,成一团状的巢,然后诱哄和驱赶雌鱼进巢,产卵,随之进行受精。可以选择一
禾棠花黄骨鱼养殖对池塘条件有哪些要求?
展开全部
黄骨鱼怎么养?
黄骨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骨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骨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黄骨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养殖技术 养殖池塘以每口3-5亩、水深1.5-2.0米为宜,换水条件良好,并配套增氧机。放养前干塘每亩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后注入新水,培肥后才能放苗。
主养每亩投放5-8厘米规格的鱼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鲢、鳙、鲩、鲫。饲料可投喂冰鲜小杂鱼,鱼苗期把小杂鱼绞成鱼糜,随着长大可剁成肉块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鱼体重的5-10%,投饵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风处设投饵点,用20目左右的网片围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网片高出水面、离塘底50厘米,饲料投放在其中,饲料浮起在网内时不致散开,黄骨鱼会从水下上来摄食。高温季节注意水质变坏,适当更换新水,控制水色透明度20-30厘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亩15公斤兑水全塘全塘泼洒;同时注意开动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养殖一周年产量200-300公斤。
生活习性
黄骨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骨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骨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2.苗种培育
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可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蛋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万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
禾棠花黄骨鱼养殖有哪些养殖条件?
(1)水源和水质 池塘主养黄骨鱼,要求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不含对鱼类有害的物质,最好选择靠近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的鱼池,或配有增氧等机械设备的鱼塘进行主养黄骨鱼。池塘主养密度较高,常因池塘水体溶氧量偏低,水质较易恶化,引起鱼浮头和大量死亡等现象。有条件地方能经常加注含氧量高的新水既能改善池塘水质,又利于鱼类天然饵料的繁殖和鱼类生长。(2)鱼池面积、水深和底质 黄骨鱼对成鱼饲养塘要求不太严格,大小鱼池都可用于养殖成鱼。最好选择池塘出水口处底部比其它地方深10%~20%的池塘为宜,主要便于商品鱼干塘捕捞。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骨鱼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粘土及少泥硬池塘亦可,底部淤泥不能太厚,10cm左右即可,并要求保水及保肥力较强,有机物质分解较快,池水容易培肥等。
(3)池形和环境 池塘形状各异,主要以利于操作和管理的长方形池塘为宜,因池塘日照时间长,既能提高池塘的水温,又有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及房屋,以免遮挡阳光及风。堤埂要坚固、不漏水,堤面要宽。池塘进出口水要设防逃网,防止鱼外逃和鲤、鲫鱼混进鱼池与黄骨鱼争食而影响生长。
(4)池塘的清理与消毒 池塘清整是改善黄骨鱼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应将池塘底部整平,并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50㎡比其它地方深20~25cm的坑函为宜,以便于成鱼捕捞之用,并将池塘中杂草等清除。一般在投放鱼种前15d左右,将池塘用生石灰、漂**等药物消毒,清除野杂鱼类,再按每亩施放有机肥料150~200kg,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投放的鱼种要严格消毒,通常采用3%食盐等溶液洗浴后放入成鱼饲养池塘。
黄骨鱼养殖的生长周期需要多久?
一、黄骨鱼生长周期要多久1、黄骨鱼的生长周期大概在12-13个月左右,但是它生活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生长周期,比如在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寒冷地区可能是13个月左右。而且不同的品种生长周期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全雄黄骨鱼大概10-11个月就可以完成生长期。但是直接影响黄骨鱼生长速度的是喂食的饲料,喂食的饲料蛋白含量高的就生长的更快,蛋白质含量低的,生长相对慢一些。
2、饲养时要注意,投喂饲料的地方要固定,喂食的时间间隔也要确定好,而且黄骨鱼每一个阶段的喂食量要根据鱼的大小决定,等它生长到另一个阶段时要更换投喂的饲料量。每天投喂的饲料用量是黄骨鱼体重的5%,一般一天喂食2-3次即可,小鱼喂食次数多一些,大鱼喂2次。
3、由于黄骨鱼养殖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在冬季生长较缓慢,如果想要让它们生长的快一些,就一定要保持合适的温度。还要合理的投喂饲料并且选择合适的投喂方式,一定要投喂有营养的饲料。
二、黄骨鱼的养殖前景如何
1、黄骨鱼的养殖前景比较宽阔。目前黄骨鱼的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黄骨鱼的养殖规模也是在不断地壮大,产量也在增加。但这并没有对黄骨鱼的市场销量造成影响,反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骨鱼,扩大了黄骨鱼的市场。
2、黄骨鱼养殖的成本:水面租金的费用一般是600左右、黄骨鱼种苗的费用大约为2000元左右、饲料成本约为20000元左右、养殖所需的药物以及**费用约为200元左右、养殖的其它成本大约为1000元左右。所以养殖一亩黄骨鱼的总成本投入大概是23000-24000元左右。
3、黄骨鱼的利润:现在市场上黄骨鱼低于50克差不多是10元/斤,重量在50-150克之间的一般是10-15元/斤,重于150克的一般是15元/斤。如果按最低价10元/斤计算,养殖一亩黄骨鱼的总收益约为40000-50000元左右,但是减去养殖的成本,养殖一亩黄骨鱼的利润是16000-20000元左右。
要怎么养黄骨鱼
黄骨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骨鱼一般指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骨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骨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养殖技术 养殖池塘以每口3-5亩、水深1.5-2.0米为宜,换水条件良好,并配套增氧机。放养前干塘每亩施放150公斤生石灰消毒,3天后注入新水,培肥后才能放苗。主养每亩投放5-8厘米规格的鱼苗1000尾,合理搭配一些鲢、鳙、鲩、鲫。饲料可投喂冰鲜小杂鱼,鱼苗期把小杂鱼绞成鱼糜,随着长大可剁成肉块投喂,每天2-3餐,日喂量是鱼体重的5-10%,投饵的方法在池塘的下风处设投饵点,用20目左右的网片围出5-1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网片高出水面、离塘底50厘米,饲料投放在其中,饲料浮起在网内时不致散开,黄颡鱼会从水下上来摄食。高温季节注意水质变坏,适当更换新水,控制水色透明度20-30厘米;每10-15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亩15公斤兑水全塘全塘泼洒;同时注意开动增氧机,保持水中溶氧。养殖一周年产量200-300公斤。
如何搞野生的黄骨鱼养殖?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