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河南有卖中华鲟鱼苗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什么?(有一种鱼和鲶鱼很像叫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什么?
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淡水鲨鱼。
具体如下:
1、简介
属圆腹(鱼芒)属,是苏氏圆腹(鱼芒)的俗称,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又称**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要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2、种群分布
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优良淡水养殖种类。
3、生活习性
淡水鲨鱼营底栖生活,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饵,也摄食人工饲料,成鱼则摄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该鱼十分贪食,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对环境适应性强,河流、池塘均可养殖,养殖8个月可增重1公斤。该鱼性胆怯,游动快捷,受惊扰在水中不停地跳跃。该鱼抗低温能力差,适温20℃-30℃,最佳生长温度是24℃-28℃,当水温降至18℃时,摄食量和活动明显减少,水温连续低于12℃开始死亡;生长水质的ph值为6-7.2。适应性与食性。淡水鲨鱼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较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映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
4、区别
淡水鲨鱼和海水鲨鱼不是一家。区别很大。海水鲨鱼,属于软骨性的鱼类,没有鳔,也就是通常说的鱼肚,起平衡作用。淡水鲨鱼是硬骨性鱼类,它和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不但有膘,而且也没有海水鲨鱼那么凶猛,相反,胆儿小。
★养殖鲟鱼一年时间能长多大
一年能长到:150克到200克。鲟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鲟鱼是名贵鱼,饲养到产出鱼子酱可能要七八年的时间,但是收入也是非常可观,鱼子酱那可是按克卖的黄金价啊。鲟鱼对水质环境要求很高,养殖技术也不是一下能说的清楚的,建议你买专业讲解鲟鱼养殖技术的书来研究下,要是能挖到有养殖经验的人就更好了啊。水质管理这方面用易渔宝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数据,手机电脑上随时查询,质量好,最主要操作简单,好用。
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 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中华鲟濒临灭绝.利用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的原理如下:鲟鱼产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植物
(1)根据题意“鲟鱼产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植物释放的氧气在封闭的车间里形成“氧吧”,供鲟鱼生存;”说明了一种生物产生的产物可以提供给别的生物所使用,说明了该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中华鲟生态养殖池不用换水,每天只需补充一点蒸发水,池底干干净净,所有生物正常生存,不需要人工进行进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2)花鲢主要吃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说有了花鲢是消费者;从图中可以看出花莲能利用中华鲟的粪便,花莲是分解者.(3)由于生产者具有光合作用,各级消费者具有呼吸作用,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因此图形可表示为:(4)生物的信息传递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外界因素有水温、盐度等属于物理信息.提供和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使种群增长最优,因此种群数量不能超出环境容纳量.从生态角度讲,中华鲟正在濒临灭绝,现在正在保护中华鲟,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故答案为:(1)物质循环再生 自我调节(2)消费者和分解者(3)(4)物理信息 环境容纳量(数量) 生物多样性鲟鱼养殖的条件
1、水温要求中华鲟对生长水温的适应性较强,一般人工养殖中华鲟,水温控制在0-37℃都可,适宜它们生长的水温是13-25℃,最适宜它们生长发育的水温是20-22℃,亲鲟催产的适宜水温为17-24.5℃,最适合鱼卵孵化的水温为17-21℃。
进入冬天后,水温降低到9-6℃时,中华鲟的进食量会减少,停止生长,甚至会出现体重下降,立春前后水温回升到10-13℃左右时,它们会开始少量的进食,但生长速度较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到15℃以上时,它们开始正常的摄食,生长速度加快,当水温在33-38℃时,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
2、含氧量要求
中华鲟对于水中的含氧量要求比较高,但是水中含氧量变化较大的肥水不可以养殖中华鲟仔和幼鱼,一般养殖中华鲟的水中含氧量要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若是水中的含氧量低于4毫克/升时,它们会减少进食,当水中含氧量低至3毫克/升或以下时,它们的进食量会迅速的减少,还会停止进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它们活动迟缓、昏迷、死亡。
3、酸碱度要求
PH值为7-8的弱碱性水是最适宜中华鲟生长,如果水中的酸碱度下降,二**碳增多,酸性增强会导致水中的含氧量降低,不利于中华鲟生长,若是酸碱度过高,水中的氨氮毒害会加强,中华鲟生长发育。
4、盐度要求
中华鲟对于盐度的适应性较强,一般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中华鲟是在咸水和淡水水域中往来生长的,它们在淡水中进行繁殖,再去海水中生长。
5、光照强度
当中华鲟处于垂直游泳阶段时,鱼苗对阳光照射较惧怕,但到了底栖阶段后,它们的趋光性会消失,一般来说光照的强度不会对仔和幼鲟的培育产生影响,但是在夏季高温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引起水温上升对中华鲟的生长造成影响,在养殖池塘的上面要安置好可以遮阳的设备。
中华鲟对于水中的含氧量要求比较高,但是水中含氧量变化较大的肥水不可以养殖中华鲟仔和幼鱼,一般养殖中华鲟的水中含氧量要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若是水中的含氧量低于4毫克/升时,它们会减少进食,当水中含氧量低至3毫克/升或以下时,它们的进食量会迅速的减少,还会停止进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它们活动迟缓、昏迷、死亡。
注意事项:
清塘消毒,在放苗前15天的时候,将池塘的水进20cm左右,用生石灰兑水然后将其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消灭水中的有毒物质。然后将池塘浸泡三天左右将池水排出去,然后再用水量池底浸泡,在进出水口用目筛绢对其进行过滤。
要经常观察池塘中鲟鱼的生长情况,每天至少早中晚三次,特别注意在夜间与清晨的巡查,注意各个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它们出现缺氧的情况。
荆州养殖中华鲟基地在什么地方?
荆州区纪南镇鲁垱村鱼缸里养鲟鱼怎么喂
1、准备一个透明美观、大小适中的鱼缸,将自来水暴晒一天再注入,水温保持在13-25℃为宜,将鲟鱼放进去。2、一天喂2-3次食,投喂小虾、红虫、海藻为主,需定时处理食物残渣。
3、鲟鱼不耐低氧以及鲟鱼粪便重易沉底,所以要经常换水和清洗鱼缸。
扩展资料: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鲟鱼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山东那里有中华鲟鱼苗的???
是养鲟鱼的吗,市场买的一般没有中华鲟,都是俄罗斯鲟和西伯利亚鲟,山东我不知道,黑龙江抚远有。望能帮到你。中华鲟能和草鱼、鲫鱼、青鱼混养吗
中华鲟不能和草鱼、鲫鱼、青鱼混养。中华鲟个性凶猛,主要以鱼、虾、蟹为食,当它与草鱼、鲫鱼、青鱼混养时会被当食物吃食,这样混养不利鱼群的生长繁殖。
中华鲟的保护措施是什么样的?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厘米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3年突破了中华鲟人工繁殖,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1984年也取得突破,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从1983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不到1万尾,多数年份几乎为零。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