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怎样才能让罗非鱼安全过冬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罗非鱼越冬前要怎样喂养?(罗非鱼冬季怎么过冬)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罗非鱼越冬前要怎样喂养?
每年秋季,当自然水温下降到18~20℃时,罗非鱼就要进越冬室。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北方地区相对早些,南方地区要晚些。越冬鱼主要有亲鱼、后备亲鱼和鱼种三种。越冬鱼的体质好坏,直接影响越冬鱼的成活率,并且越冬鱼处于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如果管理不当,易患病死亡。因此,在罗非鱼越冬前1个月左右要进行强化培育,主要是投喂营养丰富、全面的配合饲料或精饲料,如豆饼和花生饼等。越冬鱼种则应在越冬前半个月左右,进行密集锻炼,并淘汰规格过小、体弱或受伤的鱼。
罗非鱼该怎么过冬呢
罗非鱼是热带鱼类,耐寒能力差,当水温降到12~13℃以下就会逐渐冻死。为了翌年继续养殖和生产罗非鱼,必须保存一定数量的亲鱼和鱼种,使其安全越冬。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水温在10℃以下,除了海南、广东、广西和**的部分地区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越冬,到翌年水温稳定保持在18℃以上时,再将鱼分别放回繁殖池和养殖池,进行正常的繁殖和生长。我国目前罗非鱼越冬方法有温泉水或深井水保温越冬、电厂(工厂)余热水越冬、工厂化温室越冬、塑料大棚保温越冬、人工加温(电、煤)越冬、池塘围栏越冬、地热水泵加温越冬等。其中主要方式有:
(1)利用地热越冬
地热水可以是温泉水,也可以是深井水。利用温泉水越冬或者深井水是最理想的,投资少,效果好。在建池规模上,必须根据常年可供最小水量为依据,水温必须在20℃以上,最好是能自流的温泉。在没有温泉的地方,也可利用深井水越冬,只要水温达20℃以上,就可以越冬保种。若遇寒流水温下降,就要增加换水次数,以保持水温在16℃以上。(2)利用工厂余热越冬
可以利用热电厂或钢铁厂排出的**水或废蒸汽作为热源,只要水温保持20℃以上,水质无毒,水源充足长流不断,都可以建池越冬,其要求与温泉水越冬相同。在余热水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水温调控到25℃以上,并进行一定量的饲料投喂,罗非鱼不仅能越冬,还能正常生长,鱼病相应也会大大减少。(3)利用太阳能越冬
凡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棚、有太阳能装置的温室,都可因地制宜地进行罗非鱼越冬。(4)加温式越冬
在气温低时,采用茶炉、锅炉或电加热装置进行加温。这种方法成本较高,常用于小规模的保种越冬。
天津现在的花鸟虫鱼市场有哪些?
罗非鱼越冬前要怎样喂养?
每年秋季,当自然水温下降到18~20℃时,罗非鱼就要进越冬室。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北方地区相对早些,南方地区要晚些。越冬鱼主要有亲鱼、后备亲鱼和鱼种三种。越冬鱼的体质好坏,直接影响越冬鱼的成活率,并且越冬鱼处于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如果管理不当,易患病死亡。因此,在罗非鱼越冬前1个月左右要进行强化培育,主要是投喂营养丰富、全面的配合饲料或精饲料,如豆饼和花生饼等。越冬鱼种则应在越冬前半个月左右,进行密集锻炼,并淘汰规格过小、体弱或受伤的鱼。罗非鱼怎么过冬啊?
冬天的时候,鱼儿怎样过冬?
预防补救方法1.树立“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思想
水产养殖动物的发病机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恶劣的养殖环境(包括气候反常);二是水产动物体质弱,抗病能力下降;三是致病的病原体存在,三者缺一不可。依据这三个原则,我们若能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即可使养殖品种安全过冬。因此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健康生态的养殖管理模式,才能达到减少或控制越冬鱼类的疫病,减少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来年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2.改造越冬养殖环境
选好越冬池塘,清塘消毒,培肥水质。越冬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种成活率和成鱼生长增产。选塘条件如下:背风向阳,保水性好,水源充足,灌排方便,鱼种塘3亩~5亩,成鱼塘5亩~10亩,水深2米~3米(北方的池塘结冰后水位也要保持在2米左右)。有条件的可选择有温泉水的池塘,对保护热带、**带鱼类安全过冬最为有利。应将过多的淤泥清除,作为农作物和果木的有机肥料,修补渗漏,清平塘底,保留淤泥20厘米即可,并进行阳光曝晒,耙松底泥,充分**。然后灌水入塘80厘米~100厘米,亩放生石灰150公斤和茶麸50公斤(浸水24小时后连渣带水均匀泼洒落塘),生石灰中和酸性,提高pH值,改良水质底质,释放营养素,杀灭野杂鱼、寄生虫和病原体。茶麸除了杀灭野杂鱼之外,还起到培肥水质的作用(培育丰富浮游植物,有利于光合作用造氧),药性过后,茶麸也是鱼类喜欢吃食的营养饵料。一星期后将越冬塘水位加深到1.5米~2米,亩施发过酵的有机肥500公斤(或尿素5公斤、磷肥3公斤)培肥水质,使鱼种(或拼塘后不能上市的成鱼)落塘后即可摄食丰富的饵料。
3.提高鱼类(种)机体的越冬抗寒免疫力
大规格鱼种体质健壮、肥满膘壮、耐寒耐低氧、抗感染能力强。据笔者多年实践,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尾长12厘米以上的鱼种越冬后成活率可达90%,而尾长5厘米~6厘米的鱼种越冬成活率为50%~60%。由此可见,在每年的秋季鱼类大量摄食,积存脂肪能量以供越冬消耗,故要多投喂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如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花生麸、豆饼、麦皮、玉糠和适量的新鲜青菜叶、青草叶),把鱼类(种)育肥育壮。适时投放就是要掌握好投放时间,投放太早,水温高,鱼类活动频繁,耗氧、耗体能较大,拉网擦伤也易感染赤皮烂鳃等病症;投放太晚,天气寒冷,拉网刮鱼同样损伤鱼体表易感染水霉病,亦会造成大批量死亡。因此,一般选择在11月中旬水温在12℃~15℃时进行拼塘养鱼(这时鱼类活动减弱,鳞片紧凑,拉网不易擦伤染病)。鱼类(种苗)放养,有单品种养殖、多品种混养,所以要分品种、分规格、分食性。如以培育滤食性鲢鳙鱼为主的可使养殖鱼占70%,搭配20%的草鱼、10%的底层杂食性鱼类(单品种的罗非鱼或土鲮鱼等),反之则一样。如果是养殖底层鱼类(罗非鱼、土鲮鱼、鲤、鲫等),则不要混养,因为这些鱼类食性和居住水层大同小异,容易造成抢食,大鱼欺负小鱼,造成弱小者先死亡。建议单塘养殖单一品种以同一规格鱼类为主,如土鲮鱼(种)占70%、鲢鳙鱼占20%、草鱼占10%可充分利用鱼类食物链,共生互利,健康养殖。放养太密,饲料不足发生争吃,鱼类生长大小不一,活动空间小,水位下降,易缺氧死亡;太疏,则浪费水体空间。一般亩放10厘米以上鱼种3万尾~4万尾,无水源补充者则亩放1万尾或者更少些。如果是成鱼塘养殖,一般亩放300公斤不能上市的成鱼,也可捕捞多少放回多少,捕什么放什么,保持鱼量相对稳定,有利增产增收。还要根据养殖技术、饲料、水源、品种、规格、密度等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不能照搬照套。在中午2时~3时、无风,光照、水温正常时进行放养。放养前先进行检疫,用4%~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十几分钟后落塘养殖。
4.加强越冬管理
做好水质管理 要常巡塘,早、中、晚观察水色变化,使池水做到“肥、活、嫩、爽”,定期(10天~15天)灌注新水,排放老水。如发现水质变色、浑浊、变黑、有腥臭味,表明水质变坏,需要及时更换新水;如发现冰眼处有鱼群集中活动,需要及时破冰并加注新水或采取其他方法增氧。冰封的塘面在下雪后要清扫积雪,改善光照条件,增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产更多的氧气。投饲喂养要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鱼类(种)吃饱,又要兼顾养殖环境不受污染和节约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科学投饲。隔1天~2天按1%~1.5%在上午10时投喂一次,坚持少量多次,水温低于15℃时少投,低于8℃时不投;风和日暖时多投喂,大风暴雨气压低时不投喂;浮头时不投喂,水质好时多投喂,水质恶化不投喂。投喂饲料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打一,添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效果更佳。
做好防寒防冻 鱼类虽是变温动物,但当水温降到1℃~0℃时,温水性鱼类一般进入麻痹状;水温降到0.5℃以下时,鱼类就会立即死亡。由于地热关系,越冬鱼塘水温一般在4℃左右,常规品种“四大家鱼”等鱼体表也会大面积冻伤感染水霉、细菌等疾病而死亡;而热带、**带鱼类在水温6℃~10℃也会大批死亡,在12℃~18℃冻伤得水霉病亦会大批死亡。因此,越冬鱼塘应尽量加深水位到3米,也可在鱼塘背风向阳处水深的地方搭防霜棚60平方米~80平方米,可用竹杆夹着10厘米~13厘米厚的稻草或尼龙编织布盖在离水面20厘米处,或在塘基四周堆上平时准备好的草皮泥、稻草,注意气象预报,一旦寒潮来临,就点着草皮泥,禾草薰烟,以有效溶化塘面霜水,保护池塘水温。
花鸟鱼虫是什么意思
罗非鱼如何养殖,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首先是关于池塘,要求水溶氧性能佳,不含有毒物质,池塘面积不宜超过10亩,水深为两米左右,在投苗之前,需要使用生石灰、漂**等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池底的淤泥和水草等也要进行清理。然后是关于苗种,一般需要选择优良品种,来源应清楚,体质健壮,无病害,保障其后期快速的生长繁殖,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鱼苗的放养时间一般选取水温20摄氏度以上的晴天,基本是在四月左右,最晚会到五月份。鱼苗的放养密度也不宜过高,会降低经济效益,一般需要搭配养殖,放养密度以每亩1500尾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