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王锦蛇一般生活在哪里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菜花蛇喜欢吃什么(菜花蛇吃什么食物为主)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菜花蛇喜欢吃什么
1.王锦蛇为卵生繁殖,每年的6月底~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5~15枚不等。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 菜花蛇(6张)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掰开卵会发现,卵内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均是淡**的胶状物质。王锦蛇的卵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卵为*白色,每卵重约40~55克,卵小者也有30~38克,孵化期长达40~45天左右。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于卵上,似有护卵行为但人工养殖王锦蛇,重视的还是人工孵化。王锦蛇孵卵技术同其他蛇类一样,只是孵化天数不同而已。人工孵化王锦蛇卵,大多采用缸孵法。蛇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30℃。如果温度过低,孵化时间将会延长;温度偏高,虽可以缩短孵化期,但容易形成畸形的幼蛇。 2.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个别大者可达35~45厘米,体色较浅,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其他蛇种。幼蛇枕部具有2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呈浅茶褐色,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2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段及尾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点状斑纹;腹面为浅红色,腹鳞两侧具有黑色点状斑。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从幼蛇的花纹及颜色上根本找不到成蛇的模样,差别之大,令初养者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3.幼蛇在出壳后的7~10天即蜕第一次皮。对幼蛇的人工饲养,有条件的养蛇户(场)可采取早期灌喂,后期投活饵的交叉方式。在人工灌喂时,开始只喂给鲜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蛐蛐、蚂蚱、黄粉虫、蝇蛆等,为以后让幼蛇主动捕食动物性活饲料打下基础。期间还可投喂一些**的小水蛇、泥鳅、蛐蛐、蝗虫、蚂蚱等,共幼蛇自动捕食。投饵时间均以幼蛇在24小时内吃完为准,到时将未食或被幼蛇咬死的食物全部清除出来。平时不要零星投放,以此掉起幼蛇的胃口,培养其按时摄食的良好习惯,**它主动捕食的**,为以后正常饲养奠定基础。 4.通常情况下,幼蛇一旦主动捕食饱餐一顿后,在5天内不需再次投饵,应在第5~7天后开始投饵,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投饵一次。这种投饵频率可至冬眠前的周期不变。但饵料的个体可以逐渐加大,且投饵数量一定要达到幼蛇数量的4~5倍,要定期投放小于幼蛇体的饲料蛇,使其从小养成不残食同类的好习惯。 5.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的,但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应略高一些。幼蛇出壳时正值8~9月份,周围的自然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生长的要求。若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保暖或升温措施;若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应采取遮阳或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23~28℃,短时间的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妨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 6.王锦蛇性情凶猛,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眼镜蛇争食,且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故此蛇只能单独养殖,不能与其他无毒蛇同场混养。在养殖此蛇时,即使投喂的饵料再充足、多样化,也要不定期地投放一定量的饲料蛇,如红点斑蛇双斑锦蛇、水蛇等,以满足其食蛇“嗜好”,避免蛇与蛇之间的相互吞食现象。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主要地方。 7. 王锦蛇的食量较其他蛇类大些,一条重约1000~1400克左右的,一次能连吞1~2只蟾蜍或2~3只小鸡雏,饱食一次后便爬回蛇窝静卧,消化时间约需7~15天。如有条件者,最好定期投放一些饲料蛇,以满足其食蛇所好,避免残食同类。另外,王锦蛇也食鸡蛋或鹌鹑蛋,不妨在食物缺乏时投喂一些,以解燃眉之急。
大王蛇最合适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它近水域的地方。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树木。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为生,食物缺乏时,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须保证其食饵的充足与多样化,这也是人工养殖王锦蛇必须单养,不能与其它无毒蛇类混合养殖的主要原因。王锦蛇*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手握蛇体后要用生姜片擦洗或用香味浓郁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王锦蛇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500克左右7-10条为宜,有个别形体较大者,每平方米可以减少2-4条,在立体养殖条件下每平方米可养15-25条。刚放入蛇场的王锦蛇,因对环境不熟悉,胆子变得很小,有的竟白天躲在窝里,只有晚上才会出来觅食,时间久了白天才敢出来活动。但绝大多数王锦蛇胆大不怕人,即使有人在旁也不妨碍它吞食。王锦蛇的食量较其它蛇类大些,一条500-700克的蛇,一次能吞1-2只蛙类或连吞2-3只幼鸡雏,饱食一次后爬回窝内静卧,消化时间约需7-15天。王锦蛇与其它无毒蛇类明显不同,它有食蛇习性,即使是投喂的饵料再充足多样,也要不定期地投入少许水蛇、红点锦蛇或其它杂蛇(可人工顺带养些),以避免蛇与蛇之间相互吞食。王锦蛇在适宜它生存的条件下长势很快,我蛇园在1994年春天投进一批条重约700克左右的王锦蛇,其中的一条长势特别快,当年就长至1500克,增重800克;第二年增重达1200克;第三年猛增至1500克;第四年只增重700克左右,四年平均增重达1100克。由于此蛇太大太凶,危害其它蛇类,成为蛇园中真正的“蛇王”。
王锦蛇简介?
王锦蛇是一种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遇到同类相互缠杀。有一定药用价值,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围:300~2300m。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王锦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游蛇科 中文属名:锦蛇属 中文俗名:臭王蛇、黄颌蛇、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棱鳞锦蛇(福建)、菜花蛇(江苏)、王字头(贵州)、松花蛇(贵州、湖北、四川)、臭青松(**)、菜花蛇(浙江)、臭黄颔 拉丁文名:Elaphe carinata 英文名:Stink rat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nther,1858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识别特征:
王锦蛇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鳞二分。
繁殖方式:卵生。
价值: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王锦蛇可用于惊痫、喉痹、诸疮痈肿、瘰疬、目翳、疥癣等症,因此被利用。
保护措施:限制捕捉收购。
王锦蛇
王锦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大都以养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 王锦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上树。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食物缺乏时,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须保证其食饵的充足、多样化,这也是人工养殖王锦蛇必须单养,不能与其它无毒蛇类混合养殖的主要原因。王锦蛇*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手握蛇体后要用生姜片擦洗或用香味浓郁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估计数量:野生状态数量次于黑眉锦蛇,仍为普通种。目前属开发利用对象。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适当控制滥捕和收购。
捕杀能力突出,性暴烈,有明显的霸占**;当遇见眼镜蛇时,会采取攻击,两蛇打斗激烈;是神经质的蛇类,攻击猛烈,绞杀能力强.遇到天敌时,不轻易放弃反抗.是大多蛇类害怕的品种. 其唾液可使小型动物死亡,伤口会有肿胀,疼痛感明显.对食物的选择比较挑剔,对于鱼之类的不大感兴趣.喜食蜥蜴、老鼠、青蛙。
养殖饲养:
王锦蛇是无毒蛇中长势最快、形体较大(除蟒蛇外)的蛇类,但它性情凶猛,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眼镜蛇争食,且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故此蛇只能单独养殖,不能与其他无毒蛇同场混养。在养殖此蛇时,即使投喂的饵料再充足、多样化,也要不定期地投放一定量的饲料蛇,如红点斑蛇双斑锦蛇、水蛇等,以满足其食蛇“嗜好”,避免蛇与蛇之间的相互吞食现象。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主要地方 王锦蛇的食量较其他蛇类大些,一条重约1000~1400克左右的,一次能连吞1~2只蟾蜍或2~3只小鸡雏,饱食一次后便爬回蛇窝静卧,消化时间约需7~15天。如有条件者,最好定期投放一些饲料蛇,以满足其食蛇所好,避免残食同类。另外,王锦蛇也食鸡蛋或鹌鹑蛋,不妨在食物缺乏时投喂一些,以解燃眉之急。 王锦蛇为卵生繁殖,每年的6月底~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5~15枚不等。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掰开卵会发现,卵内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均是淡**的胶状物质。王锦蛇的卵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卵为*白色,每卵重约40~55克,卵小者也有30~38克,孵化期长达40~45天左右。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于卵上,似有护卵行为但人工养殖王锦蛇,重视的还是人工孵化。王锦蛇孵卵技术同其他蛇类一样,只是孵化天数不同而已。人工孵化王锦蛇卵,大多采用缸孵法。蛇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30℃。如果温度过低,孵化时间将会延长;温度偏高,虽可以缩短孵化期,但容易形成畸形的幼蛇。 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个别大者可达35~45厘米,体色较浅,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其他蛇种。幼蛇枕部具有2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呈浅茶褐色,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2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段及尾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点状斑纹;腹面为浅红色,腹鳞两侧具有黑色点状斑。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从幼蛇的花纹及颜色上根本找不到成蛇的模样,差别之大,令初养者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幼蛇在出壳后的7~10天即蜕第一次皮。对幼蛇的人工饲养,有条件的养蛇户(场)可采取早期灌喂,后期投活饵的交叉方式。在人工灌喂时,开始只喂给鲜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蛐蛐、蚂蚱、黄粉虫、蝇蛆等,为以后让幼蛇主动捕食动物性活饲料打下基础。期间还可投喂一些**的小水蛇、泥鳅、蛐蛐、蝗虫、蚂蚱等,共幼蛇自动捕食。投饵时间均以幼蛇在24小时内吃完为准,到时将未食或被幼蛇咬死的食物全部清除出来。平时不要零星投放,以此掉起幼蛇的胃口,培养其按时摄食的良好习惯,**它主动捕食的**,为以后正常饲养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幼蛇一旦主动捕食饱餐一顿后,在5天内不需再次投饵,应在第5~7天后开始投饵,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投饵一次。这种投饵频率可至冬眠前的周期不变。但饵料的个体可以逐渐加大,且投饵数量一定要达到幼蛇数量的4~5倍,要定期投放小于幼蛇体的饲料蛇,使其从小养成不残食同类的好习惯。 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的,但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应略高一些。幼蛇出壳时正值8~9月份,周围的自然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生长的要求。若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保暖或升温措施;若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应采取遮阳或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23~28℃,短时间的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妨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 本人实践养殖,认为让小王锦蛇蛇自行取食,是没有养殖意义的。因为无法为很多的小蛇提供充足的食物,而且是活的,而投放小鸡崽肉及死食等,也不具现实意义。正确的做法应是既能保证充足易得的食物来源,而且要养的活,养的好。根据本人经验,必须要进行人工填喂,其实这并不麻烦: 用具:20ml或50ml注射器一个,(1-2.5元/个) 医用输液管上最细的一小段支管。(1元/个) 灌喂时将小蛇集中放置的木框2个。(长60cm ,宽50cm,高60cm,用木条、尼龙网钉制,无顶盖) 操作:将 医用输液管上最细的一小段支管剪取7cm,套在注射器上。将新鲜鸡蛋液搅匀,抽入注射器。小蛇最好先要分类放于养殖木箱内(此木箱和上述木框不同),灌喂时一批批灌。先将小蛇集中放于1个木框中,木框中要放两小段木条(30cm长,2cm宽高),木条上放置一块纸板(各种纸箱拆一块就可),这是供灌喂时集中放置于此的小蛇躲藏的。一般最小的蛇第一次灌2ml,中等的3ml,大的4ml,(千万不要多灌,会全吐的) 第二次小的2ml,中等的4ml,大的5ml,第三次和第四次量同第二次。第五次、第六次视情况增加1-2ml,灌喂时可偶尔适量加点**(鸡用,5-7元/袋)。之后,差不多就要冬眠了。灌喂间隔6-8天一次。视天气温度和小蛇的消化排泄而定。温度低于21度不要灌喂,蛋液不要低于室温,最好稍高,过低会吐。灌喂时,注射器小细管要深达蛇体内5cm以上,灌后要由头至蛇体后部捋几下,防止呕吐。然后将小蛇放置于另一木框或直接放于养殖木箱内。据本人经验,在不熟练的情况下,每小时可灌喂25条。熟练后每小时40条。按平均每小时30条,每天灌喂3小时,每6-8天一轮,则以1人可轻松养小蛇500-700条,成本很低。据本人经验成活率97%。 有人说灌喂不可取,纯粹是人云亦云,想当然
怎么人工养王锦蛇
王锦蛇的饲养技术王锦蛇是野生蛇类中种群数量较大的品种之一,因其长势快,肉多,耐寒能力强,并且季节差价较大,是目前国内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但任何野生动物都都经不起无限制的掠夺性捕杀,建议应该将开发利用与饲养结合起来,才能更多、更好地被人类所利用。
⒈ 王锦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别名?主要分布在哪里?
王锦蛇别名大王蛇、蛇王、菜花蛇、王蛇、臭黄蛇、王子头蛇、麻蛇、油菜花、棱锦蛇、黄蟒蛇、菜蟒等。
王锦蛇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甘肃及**等省(市,自治区),是典型的无毒蛇,其长势仅次于蟒蛇。
⒉ 王锦蛇有何特征和习性?
王锦蛇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王”字样的黑斑纹,故有“王蛇”之称。其头部、体背鳞缘为黑色,**呈**,似油菜花样,体前段具有30余条**的横斜斑纹,到体后段逐渐消失。腹面为**,并伴有黑色斑纹。尾细长,全长可达2.5米以上。成蛇与幼蛇的色斑差别很大,头上没有“王”字形斑纹,往往被误认为是其他蛇种。
王锦蛇身体呈圆筒形,体大者可达5~10千克以上。主要生活在丘陵和山地,在平原的河边、库区及田野均有栖息。它动作敏捷,性情较凶狠,爬行速度快,会攀岩上树。主要以鼠类、蛙类、鸟类及鸟蛋为主食,在食物短缺时甚至残食同类。该蛇身上有一种奇臭味,手握蛇体后要用香味很浓的香皂多洗几次,方能将此臭味去掉。该蛇系产卵繁殖,每年的6~7月产卵,每次产8~15枚不等,孵化期为40~45天左右。
⒊ 王锦蛇和其他蛇类相比有何不同?
目前,国内完全适合人工养殖的无毒蛇贫寒总还不是太多,王锦蛇便是其中的一个好品种。由于王锦蛇体大、耐寒、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快、育成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市场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长江以北的诸省(区)。大都以它作为无毒蛇的首选饲养对象。从1996~2001年,王锦蛇的价格一直独居众多无毒蛇榜首,这也是人们饲养它的主要原因。
虽然王锦蛇是无毒蛇中长势最快、形体较大(除蟒蛇外)的蛇类,但它性情凶猛,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眼镜蛇争食,且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故此蛇只能单独养殖,不能与其他无毒蛇同场混养。在养殖此蛇时,即使投喂的饵料再充足、多样化,也要不定期地投放一定量的饲料蛇,如红点斑蛇双斑锦蛇、水蛇等,以满足其食蛇“嗜好”,避免蛇与蛇之间的相互吞食现象。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主要地方。
⒋ 王锦蛇的长势怎样?
王锦蛇在适宜的条件下长势很快,食其他蛇类不可比拟的。以我蛇园饲养地王锦蛇为例:在1994年的春天,我们投进一批条重700克左右的王锦蛇,其中的一条长势特别快,就引起了饲养员的特别注意。在当年入冬前,捉住称重并作了记录,当时重量为1500克,当年净增重800克;第二年增重达1200克;第三年猛增重1500克;第四年只增重700克左右。此蛇4年中平均增重达1100克。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王锦蛇确实比其他蛇类增重快、好饲养、回报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此蛇太大、太凶,后期专以吞食其他蛇类为主,对所投食饵根本不感兴趣,严重危害同场蛇类,成为蛇园中真正的“蛇王”,无奈之中于1998年初冬以880元的价格忍痛卖出。为此,笔者建议:若饲养王锦蛇,无须喂到这么大,只要体重达到700~1000克左右出售正合适。因王锦蛇同其他蛇类一样,生长也是分阶段性的,一旦达到某一重量段,生长便呈现缓慢增重状态,从以上长势介绍可见一斑。
⒌ 王锦蛇的饲养密度及进食情况怎样?
王锦蛇的平均饲养密度宜在每平方米7~10条500克左右的。若投放的体型较大一些,每平方米可以减少2~4条;在立体养殖条件下,每平方米可放养15~25条。
刚投入蛇场的王锦蛇,因对新环境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胆子会变得很小,有的竟白天躲在窝里,只有晚上才会出来觅食,待时间久了白天才敢出来活动(约5~10天左右)。但绝大多数王锦蛇胆大,不怕人,即使有人在旁边也不妨碍它吞食。王锦蛇的食量较其他蛇类大些,一条重约1000~1400克左右的,一次能连吞1~2只蟾蜍或2~3只小鸡雏,饱食一次后便爬回蛇窝静卧,消化时间约需7~15天。如有条件者,最好定期投放一些饲料蛇,以满足其食蛇所好,避免残食同类。另外,王锦蛇也食鸡蛋或鹌鹑蛋,不妨在食物缺乏时投喂一些,以解燃眉之急。
⒍ 王锦蛇有何繁殖特征?
王锦蛇为孪生繁殖,每年的6月底~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5~15枚不等。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掰开卵会发现,卵内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均是淡**的胶状物质。王锦蛇的卵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卵为*白色,每卵重约40~55克,卵小者也有30~38克,孵化期长达40~45天左右。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于卵上,似有护卵行为。但人工养殖王锦蛇,重视的还是人工孵化。王锦蛇孵卵技术同其他蛇类一样,只是孵化天数不同而已。人工孵化王锦蛇卵,大多采用缸孵法。蛇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30℃。如果温度过低,孵化时间将会延长;温度偏高,虽可以缩短孵化期,但容易形成畸形的幼蛇。
⒎ 幼蛇与成蛇有何不同?
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个别大者可达35~45厘米,体色较浅,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其他蛇种。幼蛇枕部具有2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呈浅茶褐色,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2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段及尾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点状斑纹;腹面为浅红色,腹鳞两侧具有黑色点状斑。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从幼蛇的花纹及颜色上根本找不到成蛇的模样,差别之大,令初养者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⒏ 怎样饲养幼蛇?
幼蛇在出壳后的7~10天即蜕第一次皮。对幼蛇的人工饲养,有条件的养蛇户(场)可采取早期灌喂,后期投活饵的交叉方式。在人工灌喂时,开始只喂给鲜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蛐蛐、蚂蚱、黄粉虫、蝇蛆等,为以后让幼蛇主动捕食动物性活饲料打下基础。期间还可投喂一些**的小水蛇、泥鳅、蛐蛐、蝗虫、蚂蚱等,共幼蛇自动捕食。投饵时间均以幼蛇在24小时内吃完为准,到时将未食或被幼蛇咬死的食物全部清除出来。平时不要零星投放,以此掉起幼蛇的胃口,培养其按时摄食的良好习惯,**它主动捕食的**,为以后正常饲养奠定基础。
⒐ 幼蛇的投饵周期怎样计算?
通常情况下,幼蛇一旦主动捕食饱餐一顿后,在5天内不需再次投饵,应在第5~7天后开始投饵,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投饵一次。这种投饵频率可至冬眠前的周期不变。但饵料的个体可以逐渐加大,且投饵数量一定要达到幼蛇数量的4~5倍,要定期投放小于幼蛇体的饲料蛇,使其从小养成不残食同类的好习惯。
⒑ 幼蛇所需的温度怎样掌握?
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的,但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应略高一些。幼蛇出壳时正值8~9月份,周围的自然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生长的要求。若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保暖或升温措施;若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应采取遮阳或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23~28℃,短时间的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妨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
⒒ 幼蛇所需的温度怎样控制?
对幼蛇来说,饲养场地的环境相对温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当幼蛇进入蜕皮阶段,对环境湿度的需求要高一些,应保持在50%~70%。若环境湿度过低,气候干燥不利于幼蛇蜕皮,往往由于蜕不下皮而造成死亡。但环境湿度也不宜过大,一般以不超过75%为宜。虽然短时间的高温对幼蛇没多大影响,但时间久了幼蛇易的霉斑病。在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幼蛇易患肺炎,因此,要加强通风,保持饲养场地空气清新。
⒓ 幼蛇冬养应该注意什么?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志在掌握反季节养殖幼蛇的新技术,进一步奠定大规模饲养蛇类的基础,有条件的蛇场往往打破幼蛇冬眠期,使其尽快生长。因王锦蛇的耐寒能力比较强,加之食物来源广、养殖可塑性强和冬季价高等优点,是人们率先将王锦蛇幼蛇列入冬养范围的主要蛇类之一。但这得注意的是,打破幼蛇冬眠期,需采取逐步打破的方法比较稳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可采取当年深秋晚10日降温,使幼蛇晚10日进入冬眠;来年春天采用早10~15天升温,迫使幼蛇早出蛰。切不可一下子就打破幼蛇冬眠的习惯,毕竟幼蛇不同于成蛇,耐受能力并不是太理想。盲目限制其冬眠时间,容易使它的正常生长规律陷于临时性的混乱,不利于幼蛇的正常所需。如果按照逐年缩短幼蛇的冬眠时间,让其有一定的适应性,才能达到安全打破幼蛇冬眠,延长其生长时间、缩短育成周期的目的。地处长江以南的养蛇场(户),由于冬眠时间较短,对其影响不算太大。凡是能够达到饲养条件的,不妨干脆让幼蛇不冬眠。
⒔ 幼蛇冬养的食物怎样解决?
有人认为,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的适应性,可直接进行冬养。即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湿度条件能够达到、食源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方可对幼蛇实施冬养。同时,为了适时得到充足的**小动物,不妨自己培育或暂养(存)蚯蚓、蟋蟀、小白鼠、泥鳅、小杂鱼等活饵,还可用自养的鹌鹑、鹧鸪的蛋来喂幼蛇。必要时,可人工灌喂一些高营养的流体饲料。小白鼠的繁殖能力很强,并且容易饲养,可以适当引种,待繁育后再饲喂幼蛇。另外,暖房繁殖蟋蟀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闲置的暖房内放置一些麸皮、果皮和菜叶,在堆放一些砖头或瓦片,把捉到的常在灶房角落中出现的“家蟋蟀”放入,过些时候就会大量繁殖,到时可定期捉来投喂幼蛇。
⒕ 用蛇箱冬养幼蛇应注意什么?
如果想用蛇箱少量试验冬养幼蛇的话,可以采用在蛇箱内的顶部吊挂1~3只60~100瓦白炽灯泡的方法来增温。但是,灯泡的外面一定要加罩,使幼蛇无法直接接触到灯泡。对于在面积稍小的蛇房内采取箱养活池养,可采取土暖气、暖气、电炉加文等方式,有条件者用空调控制温度当然最理想不过,但不宜采用明火(炉火或柴火)直接烘烤加温,慎防浓烟将幼蛇呛死。冬养幼蛇箱见图17。
在幼蛇的冬养期间,除了维持正常的温、湿度外,还要定期检查幼蛇的健康情况或病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如遇不能维持正常养殖的意外情况,应及早终止幼蛇冬养,让其进入冬眠状态。
⒖ 散养幼蛇应注意什么?
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适宜、环境湿润、食饵相对北方来说丰富得多,加之幼蛇冬眠也比北方晚得多,故比较适宜散养或半散养。对于采取散养或半散养形式的幼蛇来说,最好采用集中在运动场或固定场所定时定点投饵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后,幼蛇便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尤其是以投喂死饲为主,如泥鳅、小杂鱼或鹌鹑蛋等,更应注意投喂地点。届时应彻底清除喂食的投饲物,以防止**变质引发细菌蔓延,直接危及幼蛇的健康。若在采光条件好的室内散养幼蛇,除做好防逃工作外,还应将幼蛇的窝和洞垒造好,让幼蛇有个既理想又安全的栖息场所。幼蛇散养房见图18。
⒗ 南、北方养殖王锦蛇的饲料转换率有差异吗?
南、北方养殖王锦蛇的饲料转换率差异比较大。像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自治区的四季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全年气温低于0℃的时候很少,可以说常年四季如春,自然王锦蛇的生长期比其他地区就长好几个月,这是饲料转换率高的其中原因之一。在者,蛇类是变温动物,不需要通过耗能来调节体温,它又无四肢来支撑体重,故它形成了吃饱不爱活动的天然习性。虽然它7~15天才吃一次东西,但它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它的饲料转换率也比较高。以王锦蛇为例,在适宜其生存的人工饲养环境中,王锦蛇如果能吃500克鲜活饲料,消化后其体重可净增300~350克,这是其他蛇类无可比拟的,也是人们选择养殖王锦蛇的又一主要原因。
如果在北方养殖王锦蛇就没有南方那么好的自然条件和天然优势了,相比之下饲料转换率也没有南方王锦蛇高。在我国北方,王锦摄进入冬眠期要在每年的10月中旬;在南方,则在11月,甚至12月才会进入冬眠。但在春天来临,王锦蛇结束冬眠开始出蛰时,南、北方在出蛰顺序上又颠倒过来了,南方王锦蛇出蛰较早,约在3月末~4月初;而北方的王锦蛇出蛰则晚很多,约在4月上旬,晚者至下旬才出蛰。这也是南、北方养殖王锦蛇饲料转换有差异的因由所在。
⒘ 在养殖王锦蛇时,南北差异还有哪些?
每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当气温逐渐下降时,王锦蛇便转入不愿活动的半僵状态。当气温降至10℃左右时,王锦蛇便进入了冬眠。对于产地在北方的王锦蛇,因耐寒能力相对南方蛇强一些,实际进入冬眠时的气温可能比此温度还要低。
在我国的南、北方,无论采取何种养殖方式,蛇窝均应设置在干燥的地方。王锦蛇冬眠的时候,蛇窝内的温度宜保持在5~10℃左右,上、下温差不宜超过2℃。温度过高,如10℃以上时便会增加蛇体的消耗机会,于蛇冬眠及来春出蛰时不利;温度过低,如长期低于3℃以下时,往往会发生冻死蛇的现象。南方省(区)因**水丰富,水位相对北方来说较浅,冬季应注意蛇窝的湿度变化。若湿度始终处在85%以上,蛇腹容易受潮生斑,久而久之就患上了霉斑病或口腔炎。由这两种症状引发的死亡不在少数,希望南方的养蛇场(户)格外注意才行。
追问:
如果要克服对蛇的一些恐惧应该怎么做?对于第一次养殖蛇类是否需要请专业的养殖人员来协助?
回答:
要克服恐惧的话还得靠自己!既然知道这蛇没毒就不要去怕!蛇也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只要你不弄痛它它是不会咬你的!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做的话,最好还是去请个专家详细咨询下!
眼镜王蛇跟王锦蛇哪个厉害
王锦蛇厉害。王锦蛇遇见眼镜蛇时,会采取攻击,两蛇打斗激烈;是神经质的蛇类,攻击猛烈,绞杀能力强。遇到天敌时,不轻易放弃反抗.是大多蛇类害怕的品种。王锦蛇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鳞二分。
体粗壮,全长2米左右。上唇鳞8(3—2—3) 枚,颊鳞1枚; 眶前鳞1 (2,3)枚,眶后鳞2 (3)枚; 颞鳞2 (3,1)枚+3(2,4)枚。背鳞23 (21,24,25)—23 (21)—19 (17,18,20)行,除最外侧1~2行光滑外,均起强棱; 腹鳞203~224枚,*鳞2枚,尾下鳞60~120对。
背面黑色,混杂黄花斑,似菜花,所以有菜花蛇之称。头背棕**,鳞缘和鳞沟黑色,形成“王”字形黑斑,故称王锦蛇;腹面**,腹鳞后缘有黑斑。幼体背面灰橄榄色,鳞缘微黑,枕后有1条短纵纹,黑色;腹面肉色。成幼体间体色斑纹很不相同,易误为他种,需注意。
怎么人工养王锦蛇
王锦蛇的饲养技术王锦蛇是野生蛇类中种群数量较大的品种之一,因其长势快,肉多,耐寒能力强,并且季节差价较大,是目前国内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但任何野生动物都都经不起无限制的掠夺性捕杀,建议应该将开发利用与饲养结合起来,才能更多、更好地被人类所利用。
⒈ 王锦蛇有哪些地方性的别名?主要分布在哪里?
王锦蛇别名大王蛇、蛇王、菜花蛇、王蛇、臭黄蛇、王子头蛇、麻蛇、油菜花、棱锦蛇、黄蟒蛇、菜蟒等。
王锦蛇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甘肃及**等省(市,自治区),是典型的无毒蛇,其长势仅次于蟒蛇。
⒉ 王锦蛇有何特征和习性?
王锦蛇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王”字样的黑斑纹,故有“王蛇”之称。其头部、体背鳞缘为黑色,**呈**,似油菜花样,体前段具有30余条**的横斜斑纹,到体后段逐渐消失。腹面为**,并伴有黑色斑纹。尾细长,全长可达2.5米以上。成蛇与幼蛇的色斑差别很大,头上没有“王”字形斑纹,往往被误认为是其他蛇种。
王锦蛇身体呈圆筒形,体大者可达5~10千克以上。主要生活在丘陵和山地,在平原的河边、库区及田野均有栖息。它动作敏捷,性情较凶狠,爬行速度快,会攀岩上树。主要以鼠类、蛙类、鸟类及鸟蛋为主食,在食物短缺时甚至残食同类。该蛇身上有一种奇臭味,手握蛇体后要用香味很浓的香皂多洗几次,方能将此臭味去掉。该蛇系产卵繁殖,每年的6~7月产卵,每次产8~15枚不等,孵化期为40~45天左右。
⒊ 王锦蛇和其他蛇类相比有何不同?
目前,国内完全适合人工养殖的无毒蛇贫寒总还不是太多,王锦蛇便是其中的一个好品种。由于王锦蛇体大、耐寒、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快、育成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市场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长江以北的诸省(区)。大都以它作为无毒蛇的首选饲养对象。从1996~2001年,王锦蛇的价格一直独居众多无毒蛇榜首,这也是人们饲养它的主要原因。
虽然王锦蛇是无毒蛇中长势最快、形体较大(除蟒蛇外)的蛇类,但它性情凶猛,敢与毒蛇中的五步蛇、眼镜蛇争食,且有残食同类或其他蛇类的习性,故此蛇只能单独养殖,不能与其他无毒蛇同场混养。在养殖此蛇时,即使投喂的饵料再充足、多样化,也要不定期地投放一定量的饲料蛇,如红点斑蛇双斑锦蛇、水蛇等,以满足其食蛇“嗜好”,避免蛇与蛇之间的相互吞食现象。这是有别于其他蛇类的主要地方。
⒋ 王锦蛇的长势怎样?
王锦蛇在适宜的条件下长势很快,食其他蛇类不可比拟的。以我蛇园饲养地王锦蛇为例:在1994年的春天,我们投进一批条重700克左右的王锦蛇,其中的一条长势特别快,就引起了饲养员的特别注意。在当年入冬前,捉住称重并作了记录,当时重量为1500克,当年净增重800克;第二年增重达1200克;第三年猛增重1500克;第四年只增重700克左右。此蛇4年中平均增重达1100克。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王锦蛇确实比其他蛇类增重快、好饲养、回报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此蛇太大、太凶,后期专以吞食其他蛇类为主,对所投食饵根本不感兴趣,严重危害同场蛇类,成为蛇园中真正的“蛇王”,无奈之中于1998年初冬以880元的价格忍痛卖出。为此,笔者建议:若饲养王锦蛇,无须喂到这么大,只要体重达到700~1000克左右出售正合适。因王锦蛇同其他蛇类一样,生长也是分阶段性的,一旦达到某一重量段,生长便呈现缓慢增重状态,从以上长势介绍可见一斑。
⒌ 王锦蛇的饲养密度及进食情况怎样?
王锦蛇的平均饲养密度宜在每平方米7~10条500克左右的。若投放的体型较大一些,每平方米可以减少2~4条;在立体养殖条件下,每平方米可放养15~25条。
刚投入蛇场的王锦蛇,因对新环境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胆子会变得很小,有的竟白天躲在窝里,只有晚上才会出来觅食,待时间久了白天才敢出来活动(约5~10天左右)。但绝大多数王锦蛇胆大,不怕人,即使有人在旁边也不妨碍它吞食。王锦蛇的食量较其他蛇类大些,一条重约1000~1400克左右的,一次能连吞1~2只蟾蜍或2~3只小鸡雏,饱食一次后便爬回蛇窝静卧,消化时间约需7~15天。如有条件者,最好定期投放一些饲料蛇,以满足其食蛇所好,避免残食同类。另外,王锦蛇也食鸡蛋或鹌鹑蛋,不妨在食物缺乏时投喂一些,以解燃眉之急。
⒍ 王锦蛇有何繁殖特征?
王锦蛇为孪生繁殖,每年的6月底~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5~15枚不等。刚产下的卵表面有黏液,常常几个粘连在一起。掰开卵会发现,卵内没有卵黄和卵白之分,均是淡**的胶状物质。王锦蛇的卵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卵为*白色,每卵重约40~55克,卵小者也有30~38克,孵化期长达40~45天左右。据观察,王锦蛇产卵后盘伏于卵上,似有护卵行为。但人工养殖王锦蛇,重视的还是人工孵化。王锦蛇孵卵技术同其他蛇类一样,只是孵化天数不同而已。人工孵化王锦蛇卵,大多采用缸孵法。蛇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30℃。如果温度过低,孵化时间将会延长;温度偏高,虽可以缩短孵化期,但容易形成畸形的幼蛇。
⒎ 幼蛇与成蛇有何不同?
刚出壳的幼蛇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个别大者可达35~45厘米,体色较浅,头部无“王”字形斑纹,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其他蛇种。幼蛇枕部具有2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呈浅茶褐色,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2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段及尾部两侧各有1条黑色点状斑纹;腹面为浅红色,腹鳞两侧具有黑色点状斑。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从幼蛇的花纹及颜色上根本找不到成蛇的模样,差别之大,令初养者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⒏ 怎样饲养幼蛇?
幼蛇在出壳后的7~10天即蜕第一次皮。对幼蛇的人工饲养,有条件的养蛇户(场)可采取早期灌喂,后期投活饵的交叉方式。在人工灌喂时,开始只喂给鲜蛋液,以后在蛋液中酌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小昆虫,如蛐蛐、蚂蚱、黄粉虫、蝇蛆等,为以后让幼蛇主动捕食动物性活饲料打下基础。期间还可投喂一些**的小水蛇、泥鳅、蛐蛐、蝗虫、蚂蚱等,共幼蛇自动捕食。投饵时间均以幼蛇在24小时内吃完为准,到时将未食或被幼蛇咬死的食物全部清除出来。平时不要零星投放,以此掉起幼蛇的胃口,培养其按时摄食的良好习惯,**它主动捕食的**,为以后正常饲养奠定基础。
⒐ 幼蛇的投饵周期怎样计算?
通常情况下,幼蛇一旦主动捕食饱餐一顿后,在5天内不需再次投饵,应在第5~7天后开始投饵,以后每隔一周左右投饵一次。这种投饵频率可至冬眠前的周期不变。但饵料的个体可以逐渐加大,且投饵数量一定要达到幼蛇数量的4~5倍,要定期投放小于幼蛇体的饲料蛇,使其从小养成不残食同类的好习惯。
⒑ 幼蛇所需的温度怎样掌握?
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的,但幼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应略高一些。幼蛇出壳时正值8~9月份,周围的自然环境温度均能满足其生活、生长的要求。若温度低于20℃时,应采取保暖或升温措施;若温度高于35℃或连续数日高于32℃,应采取遮阳或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饲养环境温度为23~28℃,短时间的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妨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
⒒ 幼蛇所需的温度怎样控制?
对幼蛇来说,饲养场地的环境相对温度保持在40%~50%较为适宜。当幼蛇进入蜕皮阶段,对环境湿度的需求要高一些,应保持在50%~70%。若环境湿度过低,气候干燥不利于幼蛇蜕皮,往往由于蜕不下皮而造成死亡。但环境湿度也不宜过大,一般以不超过75%为宜。虽然短时间的高温对幼蛇没多大影响,但时间久了幼蛇易的霉斑病。在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幼蛇易患肺炎,因此,要加强通风,保持饲养场地空气清新。
⒓ 幼蛇冬养应该注意什么?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志在掌握反季节养殖幼蛇的新技术,进一步奠定大规模饲养蛇类的基础,有条件的蛇场往往打破幼蛇冬眠期,使其尽快生长。因王锦蛇的耐寒能力比较强,加之食物来源广、养殖可塑性强和冬季价高等优点,是人们率先将王锦蛇幼蛇列入冬养范围的主要蛇类之一。但这得注意的是,打破幼蛇冬眠期,需采取逐步打破的方法比较稳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可采取当年深秋晚10日降温,使幼蛇晚10日进入冬眠;来年春天采用早10~15天升温,迫使幼蛇早出蛰。切不可一下子就打破幼蛇冬眠的习惯,毕竟幼蛇不同于成蛇,耐受能力并不是太理想。盲目限制其冬眠时间,容易使它的正常生长规律陷于临时性的混乱,不利于幼蛇的正常所需。如果按照逐年缩短幼蛇的冬眠时间,让其有一定的适应性,才能达到安全打破幼蛇冬眠,延长其生长时间、缩短育成周期的目的。地处长江以南的养蛇场(户),由于冬眠时间较短,对其影响不算太大。凡是能够达到饲养条件的,不妨干脆让幼蛇不冬眠。
⒔ 幼蛇冬养的食物怎样解决?
有人认为,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的适应性,可直接进行冬养。即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湿度条件能够达到、食源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方可对幼蛇实施冬养。同时,为了适时得到充足的**小动物,不妨自己培育或暂养(存)蚯蚓、蟋蟀、小白鼠、泥鳅、小杂鱼等活饵,还可用自养的鹌鹑、鹧鸪的蛋来喂幼蛇。必要时,可人工灌喂一些高营养的流体饲料。小白鼠的繁殖能力很强,并且容易饲养,可以适当引种,待繁育后再饲喂幼蛇。另外,暖房繁殖蟋蟀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闲置的暖房内放置一些麸皮、果皮和菜叶,在堆放一些砖头或瓦片,把捉到的常在灶房角落中出现的“家蟋蟀”放入,过些时候就会大量繁殖,到时可定期捉来投喂幼蛇。
⒕ 用蛇箱冬养幼蛇应注意什么?
如果想用蛇箱少量试验冬养幼蛇的话,可以采用在蛇箱内的顶部吊挂1~3只60~100瓦白炽灯泡的方法来增温。但是,灯泡的外面一定要加罩,使幼蛇无法直接接触到灯泡。对于在面积稍小的蛇房内采取箱养活池养,可采取土暖气、暖气、电炉加文等方式,有条件者用空调控制温度当然最理想不过,但不宜采用明火(炉火或柴火)直接烘烤加温,慎防浓烟将幼蛇呛死。冬养幼蛇箱见图17。
在幼蛇的冬养期间,除了维持正常的温、湿度外,还要定期检查幼蛇的健康情况或病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如遇不能维持正常养殖的意外情况,应及早终止幼蛇冬养,让其进入冬眠状态。
⒖ 散养幼蛇应注意什么?
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适宜、环境湿润、食饵相对北方来说丰富得多,加之幼蛇冬眠也比北方晚得多,故比较适宜散养或半散养。对于采取散养或半散养形式的幼蛇来说,最好采用集中在运动场或固定场所定时定点投饵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后,幼蛇便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尤其是以投喂死饲为主,如泥鳅、小杂鱼或鹌鹑蛋等,更应注意投喂地点。届时应彻底清除喂食的投饲物,以防止**变质引发细菌蔓延,直接危及幼蛇的健康。若在采光条件好的室内散养幼蛇,除做好防逃工作外,还应将幼蛇的窝和洞垒造好,让幼蛇有个既理想又安全的栖息场所。幼蛇散养房见图18。
⒗ 南、北方养殖王锦蛇的饲料转换率有差异吗?
南、北方养殖王锦蛇的饲料转换率差异比较大。像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自治区的四季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全年气温低于0℃的时候很少,可以说常年四季如春,自然王锦蛇的生长期比其他地区就长好几个月,这是饲料转换率高的其中原因之一。在者,蛇类是变温动物,不需要通过耗能来调节体温,它又无四肢来支撑体重,故它形成了吃饱不爱活动的天然习性。虽然它7~15天才吃一次东西,但它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强。所以它的饲料转换率也比较高。以王锦蛇为例,在适宜其生存的人工饲养环境中,王锦蛇如果能吃500克鲜活饲料,消化后其体重可净增300~350克,这是其他蛇类无可比拟的,也是人们选择养殖王锦蛇的又一主要原因。
如果在北方养殖王锦蛇就没有南方那么好的自然条件和天然优势了,相比之下饲料转换率也没有南方王锦蛇高。在我国北方,王锦摄进入冬眠期要在每年的10月中旬;在南方,则在11月,甚至12月才会进入冬眠。但在春天来临,王锦蛇结束冬眠开始出蛰时,南、北方在出蛰顺序上又颠倒过来了,南方王锦蛇出蛰较早,约在3月末~4月初;而北方的王锦蛇出蛰则晚很多,约在4月上旬,晚者至下旬才出蛰。这也是南、北方养殖王锦蛇饲料转换有差异的因由所在。
⒘ 在养殖王锦蛇时,南北差异还有哪些?
每年的秋末冬初时节,当气温逐渐下降时,王锦蛇便转入不愿活动的半僵状态。当气温降至10℃左右时,王锦蛇便进入了冬眠。对于产地在北方的王锦蛇,因耐寒能力相对南方蛇强一些,实际进入冬眠时的气温可能比此温度还要低。
在我国的南、北方,无论采取何种养殖方式,蛇窝均应设置在干燥的地方。王锦蛇冬眠的时候,蛇窝内的温度宜保持在5~10℃左右,上、下温差不宜超过2℃。温度过高,如10℃以上时便会增加蛇体的消耗机会,于蛇冬眠及来春出蛰时不利;温度过低,如长期低于3℃以下时,往往会发生冻死蛇的现象。南方省(区)因**水丰富,水位相对北方来说较浅,冬季应注意蛇窝的湿度变化。若湿度始终处在85%以上,蛇腹容易受潮生斑,久而久之就患上了霉斑病或口腔炎。由这两种症状引发的死亡不在少数,希望南方的养蛇场(户)格外注意才行。
追问:
如果要克服对蛇的一些恐惧应该怎么做?对于第一次养殖蛇类是否需要请专业的养殖人员来协助?
回答:
要克服恐惧的话还得靠自己!既然知道这蛇没毒就不要去怕!蛇也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只要你不弄痛它它是不会咬你的!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做的话,最好还是去请个专家详细咨询下!
这是什么蛇?
虎斑游蛇(拉丁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又名虎斑颈槽蛇,是中国数量较多、分布最广的蛇类之一,除新疆、青海、**、广东、海南外,全国均有分布,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虎斑游蛇是一种微毒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由于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项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故常被误认为是剧毒蛇。过去认为该蛇为无毒蛇,自从日本发现该蛇咬伤引起脑出血并致死的病例后引起重视,在日本已生产出抗虎斑游蛇毒血清。虎斑游蛇体形中等,全长800毫米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沿顶鳞后脊两侧有12对颈腺。
另:
虎斑游蛇(虎斑颈槽蛇)Rho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游蛇科,竿蛇属。俗称野鸡脖子、竹竿青等。体全长近1000mm,体重一般为200~400克。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剧毒蛇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颈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 该蛇虽然在国内没有致死病例,但在日本有报道称有虎斑颈槽蛇咬人致死的案例。 这蛇的脖子背后有一条突起的颈腺,毒液就保存在那里,不会喷毒。虎斑颈槽蛇自己能分泌毒素,之所以没有致命的伤害,没有**记录是因为这种蛇由于后沟牙十分短小,在口的后面,一般咬人不会很深,后沟牙也就咬不到人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虎斑是后沟牙微毒,不过敏的话一般没事。平时一般不攻击人类,(前提是不去惹它)所以也少造成致命伤害。
虎斑游蛇主要吃蛙、蝌蚪、蟾蜍,有时也捕食鼠类,偶而也吃鱼、鸟、昆虫等。6~8月产卵,一次产10枚左右,多者达30余枚,卵径为21~36×11~15mm,孵化期40~50天。
蛇喜欢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蛇的生活习性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象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或于树干上,也有半身*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伏夜出居多,因品种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