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土池高密度养殖轮虫新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冬季轮虫培养的几种简易方法?(轮虫培育技术要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冬季轮虫培养的几种简易方法?
在培养轮虫之前,要进行清池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往池中注水,水深40~60厘米,用250~300目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养池。然后施入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使水质变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施勤施。一般在每天中午前后,将肥料泼入池中。一般情况下,通常3~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使池水变肥,也可购买藻种泼入池中。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也可购买活轮虫进行接种,但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者视情况高密度接种。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多,需及时追肥。追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宜少施、勤施。当轮虫密度较大时,需及时收获轮虫,并补充肥料、水,土池一般不用投喂饲料。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使单细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变深,前期培育一般以注水为主,隔1天加水5~10厘米,最终水位稳定在1~1.2米。后期因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某些微量元素失衡,需进行换水。换水时要进行过滤,每5~10天换水1/5~1/3,换水可伴随采收轮虫同时进行。用20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拖网,长6~10米,直径40厘米,沿池边拖曳采收。一般在清晨采收轮虫较好,因下午水温较高,轮虫集中产卵,水体中黏性物质增多,下午水体中的溶解氧常过饱和,在采收时易使筛绢通透性降低,影响采收效率及轮虫质量。
水泥池培育SS轮虫方法?
一、土池的建设
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这里,也可以用敌百虫来杀灭水里的敌害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藻类,相当于留下藻种。由于各个厂家的敌百含量不一样,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经过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测出最合理的杀灭浓度)。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
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鸡粪一定要经过发酵,并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发挥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机肥类),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
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
(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须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轮虫大量死亡。
海水轮虫培养的几种简易方法?
一、土池的建设
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这里,也可以用敌百虫来杀灭水里的敌害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藻类,相当于留下藻种。由于各个厂家的敌百含量不一样,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经过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测出最合理的杀灭浓度)。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
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鸡粪一定要经过发酵,并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发挥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机肥类),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
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
(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须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轮虫大量死亡。
(二)水质调节1.盐度轮虫对盐度大幅度变化耐力较低,因而调节盐度在一个月内可分四次进行,其最适宜范围在15~25之间,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其繁殖,如过高可用淡水注入调节,过低可直接注入新鲜海水。2.温度轮虫最适宜繁殖水温在25~30℃之间,但在17~20℃时仍正常繁殖,低于10℃时产生冬卵,成体死亡。3.透明度透明度应控制在10~20厘米之间。4.溶氧溶氧一般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5.pH值一般在8.3~8.7之间为宜。如pH值过低时可在泼洒豆浆时加以调节,反之应停止,根据水色和水位变化及时添加新水。
六、采收
轮虫密度达到50~80个/毫升时,根据生产情况可及时采收,以免因轮虫密度过大而耗尽水体中的饵料生物,造成轮虫自身滞育。采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120~150目筛绢做成锥形网,网的长度在十米以上,从而保证不被堵死网眼,用潜水泵不停地向其内注水加以采收(一般扔台小泵不停地抽就可以了);二是根据轮虫的趋光性,在夜间利用灯光诱捕,也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利用轮虫趋光向表层游动时捞取(很少这么干的)。
怎样培养轮虫和水蛛养殖大头鱼?
1、种苗的采集与消毒工作
从池塘里捞取浮游生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虫分离出来。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用吸管吸到清洁的玻片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虫的纯度。培养的水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清洗干净以后等待使用。培育轮虫用的水也要严格消毒。常用的药物是漂**,可以杀灭大部分敌害生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一个星期就可以使用。水在使用之前,要用少量的轮虫试水,如果轮虫没有什么**反应,才能大量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是2~5个/毫升比较合适。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以扩大培养。
2、饵料投喂
培育轮虫基本都是用酵母和光合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光照,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是5×106~10×106个/毫升。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吃食状况来确定投饵量,以吃饱没有剩饵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轮虫的生长。在较小的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要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还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如果水体较大,在培育轮虫时,应采取向水中充气的措施,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以防止饵料下沉,促进轮虫的快速生长。
3、轮虫的温度控制与扩大培养
轮虫生长对于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4~30℃,为了能使轮虫快速生长,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水温。轮虫的生长发育与水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轮虫会越来越多,排泄物也会增多,水质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培育的过程中,要观察水质情况,定时加注新水。
在适宜温度和充足的饵料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水质,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60个/毫升以上时,就要进行扩大培育或采收一部分增加空间。可以用200目筛网做成工具来捞取,也可利用灯光照射,使轮虫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捕捞。为了使下次能继续培育,先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培养池里保持一些轮虫,以便繁殖。
外塘怎样培养大量轮虫?
从池塘里捞取浮游生物的样品,在解剖镜下将轮虫分离出来。为了避免其它的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用吸管吸到清洁的玻片上,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的容器中,以保证轮虫的纯度。培养的水泥池在放种之前先要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清洗干净以后等待使用。培育轮虫用的水也要严格消毒。常用的药物是漂**,可以杀灭大部分敌害生物和藻类,余毒消失得也快,一个星期就可以使用。水在使用之前,要用少量的轮虫试水,如果轮虫没有什么**反应,才能大量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是2~5个/毫升比较合适。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12天即可。
怎样培养轮虫?
轮虫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海水中,是微小的多细胞水生浮游动物。轮虫营养丰富、易于培养,是蝌蚪的理想生物饵料。轮虫的饲料主要有细菌、单胞藻、小型原生动物、有机碎屑及微颗粒饲料等。在培养轮虫之前,要进行清池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往池中注水,水深40~60厘米,用250~300目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养池。然后施入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使水质变肥。施用量根据池水情况而定,应少施勤施。一般在每天中午前后,将肥料泼入池中。一般情况下,通常3~5天后水色由清变淡绿或浅褐色。为尽快使池水变肥,也可购买藻种泼入池中。当自然水温达到10℃左右,池水较肥时可接种轮虫,若土池上一年培养过轮虫,用铁链拉动底泥,把休眠卵搅起来即可。也可购买活轮虫进行接种,但带卵率要高。接种时选择晴天下午水温最高时进行。接种密度,一般活轮虫10个/升,或者视情况高密度接种。随着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加快,水体中营养盐消耗较多,需及时追肥。追肥一般于中午前后进行,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宜少施、勤施。当轮虫密度较大时,需及时收获轮虫,并补充肥料、水,土池一般不用投喂饲料。通过轮捕控制轮虫密度,使单细胞藻类维持在适宜的密度。随着藻类的繁殖,水色变深,前期培育一般以注水为主,隔1天加水5~10厘米,最终水位稳定在1~1.2米。后期因不断产出轮虫,使水体中某些微量元素失衡,需进行换水。换水时要进行过滤,每5~10天换水1/5~1/3,换水可伴随采收轮虫同时进行。用200目筛绢做成长筒形拖网,长6~10米,直径40厘米,沿池边拖曳采收。一般在清晨采收轮虫较好,因下午水温较高,轮虫集中产卵,水体中黏性物质增多,下午水体中的溶解氧常过饱和,在采收时易使筛绢通透性降低,影响采收效率及轮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