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香胞菇种植技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杏鲍菇如何种植(杏鲍菇的种植方法培训)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杏鲍菇如何种植
方法如下:
1,配料制袋:将上述培养料分别比例称量,置拌料场地面翻拌均匀,调节含水量60%-65%。用17×33×0.004厘米的折角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装料,每袋装干料500克湿重约1100克左右,对角反折直插式封口。
装完后放入大空灭菌包(自制约30元,可盛500-800袋)内灭菌4~5小时,**至常温后取出。接种用食用菌无菌接种器,在接种操作平台上两人配合全开式打开袋口接入菌种,每750克瓶装杏鲍菇栽培种可接料袋40~60袋。
2,排菌床:出菇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直立排放在出菇场地面形成菌床,打开袋口,拉直袋筒膜,筒口膜表盖1层报纸,喷水保持报纸湿润,调控温度15℃~18℃、空气相对湿度80%,促其出菇。
杏鲍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13~15天。幼菇期在袋内小气候中生长,当菇体在封闭的袋内向上生长至距袋口2厘米时去掉报纸,让菇体接受散射光向空间伸展,增加喷水逐渐提高相对湿度达85%-90%,促使菇体不断长大,形成正常的子实体。
3,适时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盖平展,中间下凹,表面稍有绒毛,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手握菌柄,整朵拔起。采收后清理料面,停止喷水,生息养菌7-10天可出第2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l00%。
扩展资料:
病虫防治方法:
1、种植场地必须选择卫生、通风,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避开低洼圈厕和垃圾场,减少污染机会。
2、没有长出子实体之前,可在周边环境喷洒0.1%的低毒辛硫磷1-2次进行预防。如果发现虫体后也可用同样方法进行防治。
3、局部喷洒0.3-0.5%敌百虫水,周边喷洒速灭杀酊。
4.综合防治,清洁周边环境卫生。保持清洁水源。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传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鲍菇
杏鲍菇二次出菇技术?
您好!杏鲍菇出完头潮菇后,因为菌袋含水量降低,影响第二次出菇,届时需要增加菌袋的含水量才能继续出菇,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如果您种植的面积小,可以采取浸泡的方法,把菌袋浸泡在水中一昼夜,捞出,然后放入菇房内,让其继续出菇。
2、如果您栽培的面积大,可以采取覆土栽培的方法,把菌袋埋入土壤中,上面覆土3厘米左右,然后浇水,过一周左右就能够出菇了。
3、在杏鲍菇出菇时期,需要保持13-15度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给予散射光照,以利于出菇。如果温度超过18度,或者空气干燥,或者菇房完全黑暗,对杏鲍菇出菇不利。所以管理上需要注意。
杏鲍菇的栽培模式有哪些
杏鲍菇种植技术一 种植原料 适宜否鲍菇生长的基质原料很多,如杂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甘蔗渣、豆秸秆等均可作主料,为防止扎破种植袋和便于拌料装袋(瓶),木屑必须过筛,秸秆类必须粉碎。辅料可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棉籽饼粉、碳酸钙、白糖、石膏粉等。据国内外试验资料,用稻草作主料,即便添加棉子壳,出菇也比较迟,出菇率低,产量也低,我国南方稻草资源丰富,种植者可进行稻草为主料的种植试验,探求其原因。
二 种植季节 在自然条件下种植,根据杏鲍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以秋冬和冬春种植为宜,但在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安排在12-2月出菇更好,因温度太高或太低都难以形成原基,不利子实体生长发育。因此,无论南、北方都应根据出菇的适宜温度来安排恰当的出菇期,一般是以气温降至18℃时提前50天制种植菌袋为宜。如果有条件,夏季也可利用冷库降温进行错季种植,经济效益较高。
三 种植方式 杏鲍菇的种植因所用的培养容器不同,有瓶栽、箱栽和袋栽等方式。其中最方便和最实用的是袋式种植,特预以重点介绍。
1. 平架竖袋式 这种方式以利用冷库原有架床为目的,以降低投资成本。冷库的床架一般为6层,床架层距6O厘米,床宽120厘米。实用种植面积计算为:
菇房面积x60%x床架层数,如菇房平面面积100m2x60%x6层架=360m2,采用宽20厘米,长32厘米的单头出菇菌袋,每袋装湿料1.2千克,每l m2床架可排放80袋,该菇房约可种植28000袋,平均每1 m2菇房可排放280袋。冷库菇房必须进行三项改造:
⑴ 要增开近地面排风窗,装设带百叶窗的双向风扇,以便及时排除较重的CO2气体。
⑵ 适宜光照是杏鲍菇正常出菇的必要条件,因而每层菇床要增设日光灯,强度以最暗处达到300-500Lx为度。
⑶ 菇房内要增设高压水管,以便安装喷雾装置,提高空气湿
度。此外,最好有排水地漏,以便排除污水,清洁环境。
2.竖架横袋式 适用于大棚,采用竖架横袋的优点如下:
⑴ 便于设置灯光,用角钢材料即可,不用架板,省投资。
⑵ 便于通行,摆袋、开袋、采菇等操作管理直观方便。
⑶ 平均每1 m2菇房可码放178袋。数据如下:
菇房长15m,宽9m,平面面积135m2。设置高2.5m x长12m=30 m2的角钢架8排,摆袋总平面约240 m2。
架宽0.2 m,每0.7m高设横钢粱,每1 m宽设竖钢1根,架间距0.9m。
采用双头出菇菌袋,宽17厘米,长34厘米的,每袋装湿料1.2千克,每l m2床架排放100袋,该菇房约可种植24000袋,平均每1 m2菇房码放178袋。
三 原种制备 培养基配方:木屑73%,麸皮25%,糖1%,碳酸钙1%。也可用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谷粒作培养基。按常规法配料、处理、装瓶(袋)、灭菌、接种、培养,用第一种培养基一般需30-35天菌丝长满瓶(袋),用后几种谷粒培养基,菌丝长满袋(瓶)更快,约20天。
四 种植配方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料配制,现列举五个配方供选用:
1.杂木屑36%,棉子壳38%,麸皮24%,白糖1%,碳酸钙l%。
2.杂木屑23%,棉子壳23%,麸皮19%,玉米粉5%,豆秆粉28%,碳酸钙1%,白糖1%。
3.杂木屑23%,棉子壳38%,豆秆粉15%,麸皮17%,玉米粉5%,碳酸钙1%,白糖1%。
4.杂木屑37%,棉子壳37%,麸皮l8%,玉米粉5%,碳酸钙1%,白糖1%,石灰粉0.5%。
5.甘蔗渣70%,米糠20%,玉米粉7%,白糖1%,石膏粉1%,石灰粉1%。
五 制种植袋 杏鲍菇的种植袋制作与金针菇的种植袋制作相似。早秋种植可选用聚丙烯袋,此袋的优点是透明度好,料袋经高温灭菌后紧缩,膜料之间无空隙,不易产生夹层菇。缺点是冬季低温易碎裂,宜选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
培养料按配方比例称好后拌匀,调含水量为68%左右装料,采用单头出菇菌袋,每袋装湿料1.2千克,最好是套环加棉塞,透气好发菌快。于l.5kg/cm2的压力下蒸汽灭菌2小时,或常压蒸汽灭菌l00℃维持16小时。接棉子壳菌种,l瓶菌种可接种30袋。接种后直立排放于发菌室的床架上,避光培养,温度保持在25℃左右。
采用双头出菇菌袋,每袋装湿料1.2千克。折袋口、扎绳均可。待料温隆至室温后,按无菌操作规程在接种箱(室)中接种。接棉子壳菌种,l袋菌种接种15-20袋。因菌袋扎口无棉塞,待菌丝生长达料的1/2以上时,要适度解松袋口,增加氧气促进菌丝生长。
六 出菇管理 菌丝满袋后即进行出菇管理,单头出菇菌袋可直立排放在床架上,双头出菇菌袋可横码在床架上,技术要点如下:
1.开袋 在菌丝尚未扭结时开袋,难以形成原基或原基形成很慢,出菇不整齐,菇体经济性状差;在原基形成或出现小菇蕾时开袋,原基分化和小菇发育正常,出菇整齐,菇体的经济性状好;如果在子实体已长大时开袋,在袋内会出现畸形菇,严重时长出的菇会萎缩、腐烂。因此袋栽杏鲍菇的开袋时间,应掌握在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已出现小菇蕾时开袋,解开袋口,将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高于料面2cm为宜。
2.控温 菇房温度直接影响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气温低于8℃时,原基难以形成,即是已经长的菇体也会停止生长、萎缩、变黄直至死亡;
气温持续在l8℃以上时,己分化的子实体突然迅速生长,品质会下降;
温度20℃以上时,菌丝又转向营养生长,低温**的效应也就消失,原基停止发育,菇蕾中的营养倒流而萎蔫,已形成的幼菇也会萎缩死亡。因此,出菇期菇房气温应控制在13-15℃,这样出菇快,菇蕾多,出菇整齐,15天左右可采收。
3.保湿 菇房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95%,湿度太低,子实体
会萎缩,原基干裂不能分化,为了提高空气湿度,最好用喷雾器喷头朝上喷雾水,切勿将水喷到菇体上,否则子实体会变黄影响品质,严重时会造成腐烂。
4.通风 现原基期则需要充足的氧气,CO2浓度应降低到0.5%左右。否则原基不分化而膨大成球状。菇体生长发育期,也需要空气新鲜,CO2浓度以不高于0.4%为宜。
出菇期如果通风**,由于CO2浓度过高,会出现畸形菇,若再碰上高温、高湿天气,还会导致子实体腐烂。因此,出菇期菇房内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特别是当菇蕾大量发生时,及时拉直菌袋口薄膜,以避免菇蕾因缺氧而畸形。
5.光照 现原基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为300-500Lx。注意每层或每排床架都应有适宜的光照,不能有死角。
七 采收与产率 一般在现蕾后15天左右可采收。在菇体呈保龄球形,菇盖未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外贸出口菇要求菇盖直径4-6cm,柄长6-8cm;内贸市场对菇体要求不甚严格。
采完头潮菇后,再培养2周左右又可采第二潮菇,第二潮菇朵形较小,菇柄短,产量低。在正常情况下,头潮菇每袋产量约在100-150克,一般总生物学效率为40-60%。如果后期进行料袋补水或覆土种植,产菇率可达到所投干料重的的100%。
八 覆土种植 据王淑芳等报道,在出菇前脱袋床式覆土生物转化率最高(99.34%),出三潮菇后再脱袋床式覆土效果次之(78.10%),而不脱袋不覆土生物转化率最低(59.76%),说明杏鲍菇覆土种植比不覆土种植产量高,覆土早比覆土晚产量高。
栽培杏鲍菇对温度条件有什么要求?
杏鲍菇对温度要求: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也是产量能否稳定的关键因素。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菌蕾在10--18℃的温度范围内均能形成,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2--15℃.如果低于8℃,就难于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在10--21℃范围内,都可以正常生长,有些菌株不耐高温,不能高于18℃.
仅供参考。
杏鲍菇怎么做?
杏鲍菇、白灵菇的母种培养基配方是什么?怎样制作?
其母种培养基,常用以下两种配方:配方一:马铃薯200克,琼脂20克,葡萄糖20克,含氮化合物适量,水1000毫升。
配方二:马铃薯200克,琼脂20克,葡萄糖20克,含生长因素的物质少量,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水1000毫升。
制作时,先将土豆去皮切片后置容器内,加水1000毫升,加热煮沸30分钟,煮至土豆片熟而不烂时为宜,将土豆片捞出,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中再加入琼脂,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补充水至1000毫升,然后加入其他物质,待充分溶解后,分装试管,装量为试管长度的2/5左右。按常规塞好棉塞,在高压锅内灭菌30~40分钟停火。待压力表指针自然降至零时,开锅将试管培养基在平台上摆置成斜面,斜面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2/3。
种植牙小常识,你了解多少
修复种植牙就是将人工种植体(人工牙根)通过手术的方法深植于牙槽骨内,待其与牙槽骨结合后,在种植牙根上安装人工牙冠,从而使人工义齿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牙齿咀嚼、发音等功能及美观的作用。是牙齿缺失最好的修复方式之一。杏鲍菇和鸡腿菇的效益和种植成本
杏鲍菇一般每万斤原料需要15000-18000元左右的种植成本。鸡腿菇一般每万斤原料需要10000-15000元左右的种植成本。
杏鲍菇和鸡腿菇的效益因栽培的技术,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波动。
一、杏鲍菇和鸡腿菇的投资
1、大棚投资:①竹架大棚长20米、宽5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需4-5米长的竹子60根,其中40根用于作支架,每间隔1米左右插1根,两边各挺20根,交叉**成拱形,另20根用于拱形架横向固定,共绑5道,即拱顶1道,两边各2道。60根竹子约125公斤,每公斤约0.5元,共60元。②大棚膜用幅宽8米或9米的大棚专用厚膜25米,130-150元。③黑色遮阳网采用幅宽2米的,需60米约150元。裁剪缝合成6米宽、20米长,用于夏秋棚膜遮阳,也可利用旧芦苇席或草帘遮阳。下雨时必须盖上大棚膜,防雨水侵入,否则有害于菇。这样可建成了周年栽培的种菇大棚,总投资约360元。2、原材料投资:100平方米的大棚除去走道,实用80平方米,需用稻草1250公斤,每公斤0.1元,计125元(也可用麦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原料);麦麸或米糠250公斤约300元(也可用牛、鸡等畜禽干粪代替);复合肥63公斤计100元;石灰75公斤计50元;地膜约4公斤计32元;特大型EC05鸡腿菇全脱毒3级栽培种120公斤计360元。原材料费共计125+300+100+50+32+360=967元(若自制菌种可节约200余元)。3、投入与产出效益分析:按每平方米最低产菇15公斤、零售价每公斤10元计算,80平方米毛收入1.2万元-总投资(360+967元)=纯利润1万余元;若按批发价6元/公斤计算,纯收入5800余元。按高收入1万元与低收入5800元折合计算,即可得纯收入7900余元。一般播种后45-50天开始出菇,以后每间隔15-20天采收1批,可采5批,4-5个月为1个生产周期。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从弱小到强大,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和主要的消费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产业,并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二、加强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1.根据食用菌种类差异,规划发展主产区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的生产资源条件不同。在自然界物种竞争选择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优势种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其主产区。如我国东北地区著名食用菌为黑木耳、榛蘑,而华北地区多为猴头、平菇,口蘑则生于有牧草的张家口及内蒙地区,福建、广东则以草菇、香菇等居多。然而,就一个省来说,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也较大。如吉林省,其东部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冷资源,比较适合发展平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灵芝、猴头菇、金针菇、滑菇、黄伞等木腐菌,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作物秸秆,比较适合发展双孢菇、杏鲍菇、白灵菇、草菇、鸡腿菇等草腐菌。因此,“东木西草”是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基本原则。2.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战略转移趋势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南方早于北方,但是经过规模扩张和持续生产后,南方生产资源匮乏和生产环境恶化。北方拥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不可替代的冷资源等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及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和研究人员构成的人力资本,多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和研究成果构成的科技支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形成食用菌产业由福建、浙江向山东、河南转移,并继续向东北三省及***转移,形成“南菇北移”的产业发展格局。例如在乌兰浩特市建立滑菇生产基地,把滑菇生产由东南向西北推进一大步;在敦化市建立的香菇生产基地、黑木耳及灵芝生产基地,为高寒山区发展食药用菌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等。这样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遵从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3.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指导,进行产业规划 在产业规划过程中,要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对相关产业(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确保产业的集群发展,以获得产业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区域进行食用菌产业规划,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规模、需要的生产基质数量和质量,以及交通运输能力、运输成本、市场销售能力、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技术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单位的研发能力、副产物处理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等要素,还要考虑产业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当地**的支持力度、信贷保障体系完善度、各个部门之间关系等方面,以保证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力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性。4.协同发展食用菌产业与生产林的培育工作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腐菌产业规模的扩大,有些地区食用菌生产形成的菌木矛盾日渐突出。据测算,每生产1吨椴木香菇,需消耗阔叶林70立方米,1公斤木屑菇也需耗1.5公斤木屑,导致生产林抚育远跟不上食用菌生产发展,引出生产与生态失衡的矛盾。但是,只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可有效避免,并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例如,浙江省庆元县1986~1995年共发展袋料香菇5.5亿袋,年均消耗菇木20余万立方米,是该县菇木林年产量11万立方米的1.8倍,对生态平衡产生威胁。由于该县及时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适时构建起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安全三大体系,使失衡的生态得到及时恢复。据2004年庆元县森林资源补充调查结果表明,到2003年底,该县森林总蓄积达59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3.6%,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21.6万立方米和提高了1.2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环境和产业三者协调发展。5.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确保遗传基础丰度 食用菌种质资源是指食用菌的基因资源或遗传资源。为了食用菌产业永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除了考虑产前、产中、产后的协调发展外,在推进主产区规模发展同时,还要注重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工作,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在创新能力。以云南为例,云南的野生食用菌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有代表性地区之一。如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会迅速推广具有出菇齐、转潮快、生物转化率高的优点的改良品种,而传统地方品种会被取代,并使之加速灭绝,导致遗传基础变窄,并向一致性方向发展,降低了新品种对流行病虫害潜在的遗传抵抗性。而随着野生菌资源的减少,地方品种的淘汰,食用菌育种中,遗传改良所需求的广泛遗传基础也将缩小,并进一步降低新品种改良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尽早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确保遗传基础的丰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