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产常见疾病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秦皇岛地区水产动物 1.本地水产动物种类 2.本地区水产动物分别属于那一类动物 3.本地区水产动物生活习性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秦皇岛地区水产动物 1.本地水产动物种类 2.本地区水产动物分别属于那一类动物 3.本地区水产动物生活习性

七中苦命的娃啊。。。

草鱼得小瓜虫病如何防治

小瓜虫病治不了,它是吸收草鱼体内营养存活,草鱼受不了了时候转圈圈,然后死亡。,一般都是从外面进鱼苗带来的,但可以防,就是鱼苗下塘的时候,用食盐水消毒,浓度稍高点,。该东东受不了高盐就从鱼苗的身上脱离到水里,这样就可以把小瓜虫去掉了。

立秋之后,需要注意水产养殖哪些问题

立秋之后,需要注意水产养殖哪些问题

秦皇岛地区水产动物 1.本地水产动物种类 2.本地区水产动物分别属于那一类动物 3.本地区水产动物生活习性

1.投饵率

立秋之后正是鱼吃食最好的时候,水温和溶氧都适宜,也是鱼上膘的时候,前期骨架基本成型,现在正长肌肉和储存脂肪。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投饵率的控制。投喂过少,则错过催肥的最佳时间;投喂过量,容易造成饲料的浪费,还可能会引起草鱼肝胆性疾病。另外饲料的选择也很关键,要选择优质高效的饲料进行投喂,且不可贪图便宜。投喂量控制在以鱼 “八分饱”为宜,根据天气、水质、鱼情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让鱼吃好,不饥饿,不过量投喂,保证鱼快速健康生长,又不污染水质。投饵率可参考饲料产品使用手册里的投饵率参考表,对应鱼体大小及水温选择适宜投饵率。

2.水质管理

随着鱼的生长,池塘内鱼的密度达到一年的极大值,由于投饲量大、有机质含量多,鱼类活动频繁,加之昼夜温差又大,池水对流强烈,极易出现“转水”,精养池塘极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

常见的应对措施有:

(1)早晚尤其是下半夜要加强巡塘,当发现鱼群出现浮头预兆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加注新水进池塘,并适当排放一部分老水,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防止鱼缺氧死亡。

(2)秋季鱼塘应保持较高水位,以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所以在水温还没大幅度降低前这段时间,一定要搞好水质管理,经常观察水色和水质变化,并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水源方便的池塘,要保持微流水或10天左右加一次水,每次加水10-20厘米,在降温前尽可能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为鱼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要把握每一个晴天,开动增氧机把下层溶氧较高的水层送到上层,防止夜间缺氧,为池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防止缺氧泛池事故的发生。

(3)可根据气温高低、水质肥瘦及鱼类活动,每10-20天施肥1次,一般每次亩施有机肥100-150公斤,使池水变肥转浓,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饵料。

(4)注意保持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使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

(5)八、九月份施肥以无机磷肥为主,如过磷酸钙5-10公斤每亩,少量多次施用。

(6)水体中残饵、排泄物、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酸盐高,会造成鱼应激,导致吃食差甚至死亡。首先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稳定水质,防止蓝绿藻“水华”;其次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偏高。

3、鱼病防治

俗话说:“白露头,鱼死不断头”,从池塘养鱼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立秋之后鱼病将进入又一个流行高峰期。白露前后是肠炎、烂鳃等疾病的发病高峰期,特别是**性烂鳃病,在9月份是高发季节,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1)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防止饲料过剩污染水质,也要避免投喂不足降低鱼的体质。

(2)要定期补充新水,改善池塘水质。

(3)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4)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病害发生。平时每半个月用二**氯100克活化后,在食场周围泼洒,连续泼洒2天,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三黄粉防治细菌性鱼病。

(5)使用黄芪多糖等预防**性疾病。

水产养殖中如何有效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

在目前一切以效益为目标追求高密度高生长,鱼病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谓防,其实就是大量投放药物,药物成为必须的饲料添加剂,治疗更是药物的轰炸。

有种说法是要提高使用药物的精确性,由此“有效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在我们业内人看来,这如同要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人人使用精准制导**,纯粹空想。水产养殖都是什么人在养?绝大多数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他们对防疫根本就不懂,少数人就是从这些狂轰滥炸中摸出了些门道,那也无不技术壁垒不会交流的。

那么,建立区域性防治中心如何呢?首先,这些中心的开销花费哪里来?医生技术员致富靠什么?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防治中心的人才难觅人才留不住,怎么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而如果满足这个条件,谁来满足?走市场经济道路让养殖户买单?他们还不如降低养殖密度由此降低发病率更实惠呢!如果仅仅靠发病后的挂号、出诊,这根本养不活一个防治中心。

所以,“ 有效加强鱼病的防治工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这种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那位吃错了药弄出来的,而是不合理市场运行机制产生出来的怪胎。要”有效加强“还得从根子上去找原因,得到解决的办法。

辣椒叶片发黄有**的斑点是什么病,如何防治?

可能是辣椒**病,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等四种症状。

①轻型花叶病叶初现明脉和轻微褪绿,或浓、淡绿相间的斑驳,病株无明显畸形或矮化,不造成落叶,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畸形,甚至形成线叶,生长缓慢,果实变小,严重矮化。

②黄化: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

③坏死:病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表现为条斑,顶枯,坏死斑驳及环斑等。

④畸形:病株变形,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

建议使用乾农商城万稼能银离子喷雾治疗,如不明白原因可以到乾农商城问问客服诊断后救治。

几种水产养殖常见水质调控方法介绍

1、适时适量进行追肥。无论饲养何种鱼的静水池塘,都应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浮游植物并能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并可吸收氨氮以降低对鱼类的危害。追肥一般使用化肥,追肥量以少量多次为好,并要特别注意对磷肥的使用。在鱼类的生长旺季,一般每7一10天追一次肥,每亩可追施尿素0.5一1㎏,磷肥0.5一1㎏,在高温季节也可单独施用磷肥,每次每亩1一2㎏。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经常加注新水。向池塘经常注人新水,是改善池塘环境、保持良好水质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措施。春季池塘浅注水,秋季加深池水,还是提高池塘水温和延长鱼类生长期的措施。向池塘加注新水,不仅可以增加溶氧、营养盐类及微量元素,冲淡代谢毒物的浓度,还可扩大鱼类的生活空间,相对较低鱼类的密度,防止池水的老化。在早春和晚秋,一般每15一2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一30㎝,但在鱼类生长旺季每7一10天就要注水一次,每次可注水10一20㎝。具体的注水时间和注水量,还要根据池水的肥度、鱼类浮头情况和池塘水位的变化等,灵活掌握。凡是有条件的池塘应多注几次新水,对调节池塘的水质和提高养鱼的产量起很大的作用。

3、使用增氧机调节水质。增氧机的类型虽很多,但都是通过搅水、曝气等作用造成池水对流,提高溶氧和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为了充分发挥增氧机的作用,消耗较少的动力,而收到较大的效果,要正确掌握开机时间。晴天每天可从中午12时到下午3时开机2一3小时。但*天的白天不要开机,以免破坏浮游植物的表层利用弱光进行光合作用,*天可在清晨开机,缓和浮头的加重。连*天池水中氧量较低,可在半夜开机,避免因严重浮头死鱼。晴天的傍晚一般不要开机,避免搅动底泥增加耗氧,延长低氧的时间。

4、利用潜水泵调节水质。在池塘的**或一端,安装一4寸潜水泵,用支架将胶管立起,管口固定一锥型瓷碗,抽吸底层水通过环线缝隙把水喷向空中,使水雾化后落入池中,可一池使用,也可几个池塘相互循环,以达到提高池水溶氧,加快氨氮的硝化过程。其作用原理同喷水式增氧机,但可贵之处是抽吸底层水进行增氧,故改良水质的作用更好。

5、利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为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使用的药剂。所谓生活环境,主要是水质和底质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实际上底质改良剂通过改善底质,间接地也改善了水质。换水不方便或周围鱼池发生病害不便换水时,可使用底质或水质改良剂,可及时有效降低池塘氨氮与**酸盐的含量,增加溶氧。一般注、排水方便的鱼池,不使用水质改良剂。

6、定期泼洒生石灰。池塘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用得最广的一种水质改良剂。也是大家公认的一种高产稳产技术措施。泼洒生石灰水可直接调整池水的PH值,增大水的硬度,破坏池水和底泥的胶体结构,释放所吸附的营养元素。因此提高池水的肥度,增大透明度,也提高了二**碳的储备,就可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形成了适合高产的池塘生态环境。同时对预防鱼病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根据池水PH值的变化情况,一般每15一20天可泼洒一次,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一25kg.。但注意要同施用化肥或防治鱼病洒药的时间错开,以免产生**影响。

水产动物疾病检查与诊断方法有哪些步骤

第一看水质,第二看鱼体表有无疾病,第三解剖看内脏,第四步病灶检测

水产动物疾病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

水产动物疾病工作者其实就是水产执业兽医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是水产动物疾病血,水产动物生理学,水产饲料工艺,水产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水产增养殖学等等。

海产品常带有什么细菌

几种常见细菌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人们吃了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细菌在温度较高时繁殖快,另一方面人们在气温高时进食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温使人抵抗力减低,易于发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中多人发病,但也可单个人发病。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许多种,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引起中毒的葡萄球菌主要是能够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其中以金**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存放时间过长,如在25~30°C环境中存放5~15小时,就能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引起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它季节也有发病的。污染的食品主要为*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是含有*类的冷冻食品。 中毒表现:进食后2~4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可吐出胆汁和血性胃液。并有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儿童发病较成年人多,且病情严重。葡萄球菌中毒病程较短,一般1~3天痊愈,很少死亡。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和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对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应补充糖盐水或输液治疗。明显精神差、腹泻重的患者需送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一般烹调温度不能破坏葡萄球菌肠毒素。不要食用患局部化脓**染、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过的食品,以及在较高温度下放置时间较长的熟肉、奶、蛋及其制品等。常温下剩饭应放置在*凉、通风条件下不要超过4个小时。冰箱内存放的食品要及时食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面对食品咳嗽、打喷嚏,饭前便后洗手。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小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紧急处理: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中毒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氏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污水、动物粪便、蔬菜、青饲料及其它多种食品中,部分正常人体内也可带有此菌。李斯特氏菌不怕碱,怕热不怕冷,它可以在5℃生长,在-20℃可存活一年。但58~59℃加热10分钟就可以杀灭。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中毒食品主要是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未经煮熟、煮透,冰箱内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取出后直接食用。 中毒表现:进食被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在8~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可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很快恢复。累及脑干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预后较差。 紧急处理:立即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口服糖盐水,治疗的首选药物为氨苄青霉素。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冰箱冷藏室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食用冷藏食品时应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对肉、*制品、凉拌菜及盐腌食品要特别注意。沙门氏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种类繁多。目前,国际上已有近2300余个血清型,我国截止90年代初已有255个血清型。虽然沙门菌的血清型很多,但是多数国家从人体、动物和食品中分离出的沙门菌仅约40~50个血清型,而在一个国家中的一定时期内只约有10个血清型是比较常见的。沙门菌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活2~3周,在冰或人的粪便中可活1~2月,在土壤中可过冬,在咸肉、鸡和鸭蛋及蛋粉中也可存活很久。水经氯处理5分钟可将其杀灭。沙门菌在l000C水中立即死亡。在水活性大于0.95的食品中,沙门菌容易被巴氏消毒的温度灭活,水活性降低则对热抗力增加。在干燥食品中水活性低于0.2左右时,沙门菌存活期比较长。沙门菌在手指尖上至少存活10分钟(根据其菌数),这在食品加工、饮食业中对其扩散是有重要意义的。中毒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48~72小时,大多集中在48小时内,超过72小时者不多。潜伏期短者,病情较重。中毒初起表现为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以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十余次,或数十次不等,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提问升高,约为38~40℃,或更高,一般在发病2~4天体温下降。多数病人在2~3天后胃肠道症状消失。较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昏迷、谵语、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少尿、尿闭,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还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救治,最后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高者可达进食者的80%~90%,一般为40%~60%。病程长短取决于病情的轻重,一般为3~7天。除老人、儿童、体弱、患其他慢**者外,死亡不多见。近年,病死率通常为0.3%~0.5%。 预 防:适当的浓度的食盐就可控制沙门菌的繁殖。肉、鱼等可加8%~10%食盐保存,以控制沙门菌的繁殖。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进行彻底加热灭菌,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一般经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的肉类,肉块重量应在1kg以下,在敞开的锅煮时,应自水沸起煮2.5~3小时,或肉块深部达800C以上持续12分钟以上。否则肉块内中心部不能充分加热,尚有残存的活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仍可引起食物中毒。饮食行业、集体食堂、家庭在烹调肉食时,肉块要小,应烧熟煮透,留放隔顿吃的熟肉,吃前一定要回锅加热,即使感官性质没有明显改变,也必须回锅加热或改制,不能麻痹大意。在食用禽蛋前必须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沙门菌的目的。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内。中毒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中毒原因为被污染食品在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 毒性:变形杆菌一般不致病。夏、秋季节温度高,变形杆菌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大量繁殖,如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病程较短,一般1~3天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较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中毒预防: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菌是预防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三个主要环节。发现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怀疑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品污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在人和动物的粪便中大量存在,其中有少数几种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根据致病性的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侵袭性、致病性、黏附性和出血性5种。部分埃希氏菌株与婴儿腹泻有关,并可引起**腹泻或食物中毒的暴发。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是导致1996年日本食物中毒的暴发的罪魁祸首,它是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侵犯小肠远端和结肠。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

立克次氏体的常见种类

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氏体。1)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损害。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2)莫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oseri),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3)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rickettsii),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4)***立克次氏体,是***(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氏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主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鼠、灭虱。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关)。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