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抖抖[动漫系列《抖抖村》中的主角。]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甚至绝产绝收,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爆发尤为严重。
病症: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附肢特点体躯具有分节的附肢是节肢动物共同的特点,昆虫在胚胎发育时几乎各体节均有1对可以发育成附肢的管状外长物或突起,到胚后发育阶段,一部分体节的附肢已经消失,一部分体节的附肢特化为不同功能的**。]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抖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病因:
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或气单胞菌。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抖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亚急性型,引发成批死亡,死亡率可达100%;在秋冬低温季节,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蟹种可以正常越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开始陆续死亡。发病原因除与蟹种带病这一内在因素有关以外,与养蟹塘口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种在有丰富优质水草的的环境下养殖不发病,反之则病害严重,甚至绝收。缺乏优质水草、底质**是“颤抖病”暴发的主要外部因素。
预防“抖抖病”应从清除病源,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着手,主要措施有:
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200kg和15kg。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1-2个月,以求消灭病原。
2、挑选蟹种: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
3、保护、种植水草: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4、移植螺狮[螺蛳(luó sī),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 ...],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觅食中等规格的活螺狮。目前,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投放分2次,清明前后一次(300斤左右),6月份一次(400斤左右),保持螺蛳存塘量。
5、加强饲养管理:需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