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网箱养殖鲟鱼细菌性鱼病治疗技术


出现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场地位于位于甘肃省某地水库,养殖方式为水库网箱养殖,养殖面积约2000米2,主养品种为鲟鱼、鳟鱼。2018年8月开始,渔场网箱养殖的鲟鱼逐渐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出现较多死亡,现将具体过程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现场初步调查

1.基本情况发病鱼为当年引进的杂交鲟鱼种及部分成鱼,发病数量约1500尾,规格为体长10~30厘米。养殖水域水体清澈,各项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水质优良。

2.症状发病鱼典型症状为侧游打转,停止摄食。病鱼体表完整正常,轻度烂鳃,胸鳍、腹鳍基部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腹腔有血水,肠道无食充血,肾脏坏烂呈黑红色,肝脏颜色变浅,鱼鳔充血并呈黑褐色,皮下肌肉正常无点状充血。

3.水质测定水温、pH、溶氧、氨氮采用美国YSI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现场测定,透明度用塞氏黑白盘法现场测定,**酸氮和化学需氧量通过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测定。测定结果如表1,检测结果表明,、水库渔场各项关键水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完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水质条件完全满足鲟鱼正常生长所需,根据水质测定结果排除水质因素导致发生鱼病[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鱼的正常生命活动受扰乱的现象。]的情况。


鱼病诊断流程

1.体外观察发病鱼典型症状为侧游打转,贴网衣迟缓游动,反应迟钝,停止摄食,部分发病鱼体色发黑,轻度烂鳃,胸鳍、腹鳍基部充血。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低倍镜镜检鳃丝和黏液未发现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2.镜检通过刮取鳃丝、黏液进行显微镜低倍镜镜检,制作生理盐水浸片进行显微镜检查,未发现寄生虫,初步排除寄生虫感染。

3.肌肉观察剥离鱼皮,观察发现皮下肌肉肉色正常,未发现点状充血。

4.解剖解剖病样,腹腔有出血症状,肠道无食充血,肾脏坏死呈黑红色,肝脏颜色发黄,鱼鳔严重充血并呈黑紫色。

5.病情分析与初步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通过对发病和检测情况综合分析,排除水质因素和寄生虫疾病,疑似细菌**染导致败血症,进一步确诊需送专业病害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培养,鉴定病原并筛选敏感药物来治疗鱼病,防止发病扩大。初步治疗方案:选用氟苯尼考粉拌饵投喂,用量为每0.15克/千克体重,一日两次,连用3~5日。

发病鱼样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送检及检测结果

1.送样2018年8月6日当天选取体长为10厘米且具典型症状的活鱼样20尾,用鱼苗袋加水充氧空运送样,在深圳进出境检疫检验局技术中心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

2.微生物培养和鉴定通过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纯化培养和鉴定,确诊为细菌感染,鉴定出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维罗纳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居泉沙雷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为绝对优势种。通过病原细菌的精准鉴定,本次鱼病确诊为细菌**染引起的出血性败血症。

3.敏感药物筛选通过实验室药敏试验,最终得出的敏感药物为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强力霉素,以恩诺沙星最敏感。

治疗方案及诊治结果

使用恩诺沙星粉(水产用)进行药饵投喂治疗,每日0.2克/千克体重,同时添加维生素C10~30毫克/千克投喂,分2次投喂,连用5日。

经过5天用恩诺沙星针对性治疗,有效治愈了部分发病鱼并控制了病情的继续扩大,症状较轻的病鱼逐步好转恢复,死亡现象基本停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效。养殖过程中若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期结束后应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加强饲养管理。表1水库渔场水质指标测定与分析水质指标检测结果。


分析

1.近年来水库网箱养殖鲟鱼大多数为杂交鲟,其中非F1代的杂交鲟抗病能力较差,易受条件致病菌感染而发病。

2.近年来水库网箱养鱼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鱼病的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尤为重要。引进苗种要做好防疫检疫,选择检疫合格且品质优良的苗种,放养前要对鱼苗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导致水环境中的病鱼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以往使用的有效渔药的治疗效果呈不显著的趋势,在养殖过程中切忌滥用抗生素,对于已发病需治疗的病鱼要做好科学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有条件的养殖地区应做好病原微生物纯化培养和药敏试验,鉴定并筛选出本地区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敏感药物,指导今后发生鱼病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渔业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作者:李勤慎邵东宏王全意郜晓瑜王晓张国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