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生活在水中,发病时不容易发现,一旦发现,患病已比较严重,加之患病的鳗鱼大多数丧失食欲,服药治疗效果差,因此,更需强调“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1、养鳗场水源水量充沛、洁净,不带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或有毒物质
进、排水系统应该分开,以免鳗池[鳗池(日语:鳗池/うなぎいけ)是日本鹿儿岛县萨摩半岛东南部一个近似圆形的火山湖,位于指宿市内,西距池田湖约3公里,是雾岛锦江湾国立公园的一部分。]排出的水重新污染进水口的水源。其次,每个鳗池应有**的进、排水口,并能**地进行进水和排水。第三是设计好池塘的排污设施,改善池塘底质条件。
2、增加鳗体的抗病力
(1)冬季之前延长投饲、增加营养,露天养鳗池冬季水温降低,鳗鱼要停食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为了减少鳗鱼在越冬期间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过度消耗而易感染疾病,当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温度下降到20℃以下时就要进行并塘,按不同规格分养[民间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分养后继续投饲,一直投饲到鳗不吃食为止,这样能延长投饲的日期。这是减少越冬鳗鱼体质消瘦,增强其抵抗疾病能力的有力措施。此外在鳗鱼并塘分养后至越冬前,要投喂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饲料,或者在饲料中添加“特型鳗鱼饲料添加剂”,增强鳗鱼越冬期间的抗病能力。
(2)开春早开食、适量投喂。越冬之后的鳗鱼,体质消瘦,急需补充营养。当开春后水温升到10℃以上时,就能看到鳗鱼上食场摄食,因此,要尽早开食,适量投饲引诱鳗鱼来摄食,增强鳗鱼的体质。
(3)定量投饲、切忌暴食。投饲时做到定时、定量,吃食均匀。
3、控制和消灭病原
任何鱼病的发生,一定有病原存在。因此,预防鳗病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着手。
(1)池底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冬季除了把池水排干,冰冻、曝晒之外,一般在放养之前,要用0.4毫克/升富氯或生石灰常规量消毒,杀灭[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shamie
]
池底病原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虫卵孢子等有害生物。
(2)水体消毒。鳗池在注水后放养前,要用0.4毫克/升鱼虫清2号泼洒,杀灭部分水蚤、寄生虫及其幼虫等,防止寄生虫性疾病发生。
(3)鳗体消毒。对于小规格鳗种和患病的大规格鳗种,可定期使用富氯全池泼洒和鳗净药浴,杀灭病原体(如细菌、水霉等)。在鱼病流行季节或鳗种分养之后,要连续3~5天在饲料中投喂鳗健康、特鳗或抗生素等药物。在鳗苗运输和驯养过程中亦可以用0.5%~0.7%的盐水药浴1~2天消毒,来防治运输过程中鳗苗擦伤而受细菌的感染和鳗苗驯化过程中的原生动物或藻类的侵袭。
(4)饵料消毒。鳗苗驯化时的丝蚯蚓在投饲前要先进行消毒,可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4、稳定池中水环境
鳗池水质的良好与否,对鳗鱼的生长和健康有很大的关系,露天土池尤为重要。池水良好,鳗鱼吃食和生长也良好,体质健壮,抗病力强,不易感染。反之,如果池水恶变,不仅影响摄食生长,而且容易诱发鳗鱼发病。为了保持池水环境的稳定,采取的措施有:
(1)露天土池要保持池水中微囊藻有一定的数量。如水质恶变可采取换水、施药、施肥、引种等办法,使池水中浮游植物生长良好,使池水保持微碱性,可防止某些细菌**原菌的繁生。
(2)室内温水池要注意氨、**酸等有害离子的含量,定期施用活性酵素、光合细菌,保持水质的清洁,防止某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2)定期泼洒鱼虫清2号,杀灭池水中的水蚤、一般寄生虫和锚头鳋幼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