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常见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症防治技术


1、症状

本病的特征之一是苗种突然死亡。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首先游动缓慢,顺流飘起,摇晃摆动,时而出现痉挛,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此时出现的狂游为该病特征之一。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大,鳍基充血,*门处常拖着一条长而较粗的白色黏液粪便。病鱼贫血,鳃、肝、脾和肾颜色变淡。口腔壁和体侧肌肉组织充血、出血(这是该病的又一特征)。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肾脏及脾脏的造血[造血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它不仅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潜能。]组织严重坏死。

2、病原

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IHNV),属弹状**[** 粒形 态 似 棒状 或 **状 的** 。]科,狂犬**[狂犬**(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科(Rhabdoviridae)狂犬**属(Lyssavirus)。]型。**呈弹丸形,大小120~300纳米×60~100纳米,单链RNA,对**、**、酸、热敏感。在pH值3.0下经30分钟[分钟表示时间长度的词语,一分钟等于60秒。]后,其感染率降到0.01%;60℃时经1分钟失去活力;阳光下照射40分钟可灭活。在淡水中能存活15周以上,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6周。该**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聚合酶(polymerase)又称DNA聚合酶。],其体外最适活性温度为18℃。

3、流行情况

本病主要危害虹鳟[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红**哈鱼等。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4~13℃,而以8~10℃时发病率最高。水温15℃以上停止发病。就鱼的大小而言,开始投饵后2个月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病程急,危害也大,死亡率可高达50%~100%。近年来发现70~100克的虹鳟也有发病的。

4、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发病卵用伏碘(PVP-I,商品名为10%复方皮维碘溶液)配成含有效碘50毫克/升的浓度(10升水中加入50毫升的PVP-I液)浸洗15分钟,如水的pH值高,则需用60~100毫克/升

(3)鱼卵孵化及苗种培育阶段将水温提高到17~20℃,可预防此病发生。

(4)据牛鲁棋报道,以IHN组织浆灭活**浸泡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75%。

(5)大黄等中草药拌饵投喂,有一定的效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