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胁迫是造成当前河蟹养殖出现水瘪子病的最大原因


近年来,随着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环境越来越恶劣,大量杀虫、杀藻、杀草药也在大量投入,笔者认为环境胁迫是造成当前河蟹养殖出现水瘪子病的最大原因。

近年来河蟹养殖病害越来越多,随着养殖环境越来越恶劣,大量杀虫、杀藻、杀草药也在大量投入,尤其2015年水瘪子病在江苏省泰州、兴化地区尤为严重,有的塘口甚至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那么引起水瘪子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引起,也有人从患有水瘪子病的河蟹肝胰脏[胰脏(pancreas):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分离出弧菌或者嗜水气单胞菌,还有人认为是微孢子虫感染所致,对此,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环境胁迫是造成当前河蟹养殖出现水瘪子病的最大原因。

1、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长期高pH值

例如在江苏北部地区,有业者总结认为水体里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量太大,尤其种植水韭菜多了之后,池塘暴发水瘪子病的概率较大。这是为什么?笔者分析认为,养蟹池塘里面水草过多,尤其水韭菜多了会导致养殖水体里面pH值偏高,养殖水体长期的高pH值胁迫环境,会导致河蟹肝胰脏里面虾青素含量下降,导致体弱,最后变成肝胰脏发白,形成“白膏蟹”。苏州大学[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首批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蔡春芳教授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pH值水体环境会导致河蟹体内虾青素含量降低。因此,如此时发现及时,捞掉一部分水草,以及在饲料里面及时添加虾青素,排出肝胰**素,消除长期pH值环境胁迫带来的影响,肝胰脏发白的河蟹可能会恢复正常。

2、溶氧偏低

众所周知,河蟹要想养得好,首先要有一塘好的草,但水草多了也有不利因素,尤其7、8月份蟹塘里面的水草一般都会冒出水面,水草漂浮,水草底部一般都会缺氧,在晴天上午10:00测量水草底部溶氧才1-2mg/L,溶氧严重偏低,夜间溶氧会进一步降低。若河蟹长期处于这种低溶氧的环境,肝胰脏中的虾青素含量就会降低,肝胰脏易出现损伤,最终导致出现水瘪子病。所以河蟹养殖过程中不是水草越多越好,如果水草过量了,在4、5月时候就要捞出来一部分,减少水草耗氧。

3、农药重金属[重金属: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称作重金属。]等蓄积水体

近年来随着河蟹的养殖面积的扩大,问题也越来越多,每年青苔大量暴发,很多农户选择用农药去杀;春天水体里面红虫(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量太多,有人用敌百虫甚至菊酯类去杀;夏天温度高,蓝藻暴发,有人用杀蓝藻的药物(例如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等)杀;养殖过程中水草死亡,水体浓绿,有人用漂**或者硫酸铜杀。这些杀草、杀虫、杀藻类的农药以及重金属离子都会蓄积于养殖水体,引发河蟹慢性中毒,肝胰脏里面的虾青素含量下降,最终导致水瘪子病的大量暴发。因此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这些杀藻、杀草以及漂**硫酸铜等制剂的使用,采用一些生物防控的方法减少有害藻类、害虫等生物的大量暴发。

2015年为什么水瘪子病发病如此厉害?水草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水体里面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有害物质,2015年前期水温低,水草种得晚,长得慢,水草对水中农药等有害污染物吸收得慢,过多的有害物质导致河蟹肝胰脏慢性中毒,长期的慢性中毒,导致河蟹出现水瘪子病。而水草种得早的蟹塘明显发病要晚,就是这个道理。

4、投饵不当,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不合理

河蟹养殖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大规格河蟹的养殖户一般会投喂冰鲜鱼,有些养殖户甚至全程投喂冰鲜鱼,这些冰鲜鱼一旦投喂过量或者在岸上堆放时间过长,会导致冰鲜鱼体内的脂肪酸败,河蟹吃了这种变质的饵料冰鲜鱼以后,会造成肝胰脏中毒,肝细胞受损发白,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水瘪子病的大量暴发。在此建议经常投喂冰鲜鱼的养殖户,投料时最好一天分成两次投喂,少量多次,防止饵料酸败对河蟹肝胰脏造成的损伤。

此外,养蟹户需注意食物链要合理。2015年,很多河蟹养殖户放养田螺,但由于尽几年很多田螺质量差,放到池塘里面以后易死亡,尤其是养殖后期,温度高,田螺大量死亡,导致养殖水体缺氧,最后水草死亡,导致养殖失败。2016年,田螺稀缺,质量差,价格高,很多养殖户选择少放,甚至不放,这样正确与否?

蟹塘杀青苔后导致的水体白浊

笔者认为,要想养好一塘蟹,一定要育好一池螺。今年在进行塘口调查时,明显感觉到没有放螺的养蟹池塘,则水体白浊,水色浓的概率很高,而放养螺的池塘,哪怕一亩只放养200斤,水体看起来很透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螺有净水作用。水体里面,藻类是任何水生动物的“母*”,藻类是食物链的起始端,作为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在藻类体内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虾青素),螺和枝角类作为食物链的次级生产者,以藻类为食,藻类体内的虾青素富集到螺和枝角类的体内,最后螺和枝角类又被河蟹摄食,螺和枝角类体内的虾青素最终富集到河蟹体内(主要贮存在肝胰脏中,去除体内自由基,排出肝**素,使河蟹保持活力)。今年这么多养殖户都不放螺,那养殖池塘的食物链就不合理了,藻类中的虾青素就无法顺利到达河蟹体内,肝胰脏排毒功能减弱,肝胰脏坏死发白,最终可能会导致水瘪子病的大量暴发。因此笔者建议河蟹养殖户,还是要适当地放养一些螺,以保持食物链的完整,维持水体环境稳定。

如果实在没有质量好的螺可放,那么在养殖的过程中,尤其是蜕壳期饲料里面一定要拌服虾青素等营养物质,以保证河蟹肝胰脏的正常排毒以及河蟹的正常蜕壳和生长。苏州大学蔡学芳的研究表明,给螺投喂雨生红球藻或者螺旋藻可以使其体内虾青素含量增加。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振武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