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养花白鲢,是净化水还是污染水?


最近在养殖户口中传的最多的就是哪里又禁养了,哪里又退湖了,哪里又拆网箱了,搞得许多养殖户人心愰愰,就怕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也不准养了。**的每一道政令出发点肯定都是好的,但在层层执行中,出于政绩考核,很难避免矫枉过正的时候。就像有些地方,当大家共识是鱼引起水资源变差时,就把水库[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里的鱼打干杀净,诸如此类的案例,在我走访的水库中,遇到过不少,其结果是,水库里鱼是没有了,藻类却泛滥成灾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藻类没有鱼吃,当然就是越长越多,一到冬天藻类死亡,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发黑不说,还散发出阵阵腥臭味,搞得周边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不得已,又得把花白[花白,读音为huā bái,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黑白混杂。]鲢请回来。

我们总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候忽视客观规律[客观定律是一个来自于马克思**的核心。],最后是得不偿失。有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认识是,规律是让人遵守的,不是谁创造的,谁违背客观规律,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据我父母他们讲,***时,说什么赶英超美,要大炼钢铁,把我们自贡老家遮天避日的成片成片森林砍伐一空,继而带来的却是自然灾害,据老一辈的说,当时我们那里就大面积的出现饥荒,许多人腿都肿得很大,每个坐着话都不想说。这样血的教训才过去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应注重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遵从科学治理。

缺乏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分解,水库底部泛起的有毒有害物质

什么是科学治理呢,我个人觉得,生态的问题,最终还要是通过生态去解决。每一个健康的生态,都要有一个健康的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保证能量的正常流动。假如无法阻挡污水进入水库,当水体中汇入了大量营养物质,氮、磷、钾,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无机物等,如果这些物质不通过一系列的生物食物链,最终以鱼肉的形式被输出水体,那终将有一天会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有一天会变成又臭又黑的水体。所以水库养殖花白鲢,不是在污染水质,反而是在净化水质。

没有花白鲢调节水质,无人管理的鱼塘水质又黑又臭

当水库中的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过多,水质黑、发臭,水质不好等,不是应该减少花白鲢的养殖,而应是加速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通过藻类吸收氮磷钾,浮游动物滤食有机碎屑和藻类,从而加快转变成花白鲢的饵料,采用食物链的方式,把这些引起水质不好物质转变成鱼肉,加速水质净化,最后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把水质净化好!

水库外源性汇入的有机物等,就相当于原料,微生物,如芽孢原粉、酵素、干酪*杆菌就相当于工人。原料越多,需要干活的工人也就越多。所以水质越是差,就越是需要投放微生物。而我们有许多地方,不了解微生物的强大作用,也就更不要说去运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了。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微生物这样好,肯定会很贵吧,其实不然,利用微生物分解,转化鱼肉的造肉成本远远低于饲料,甚至在有的地方,一斤花白鲢的造肉成本还不到一元钱。所以,不管你是水库,还是池塘精养,还是环保治理,请多用微生物,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