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引起,常伴有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疾病。在长江流域2月底至11月、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9~36℃之间均会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为严重。
⒈症状及危害
病鱼体色发白,黑纹消失或变浅。有的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可在下颌、鳃盖、鳍基及*门周围出现轻度充血,静卧水底或缓慢独游。病鱼尤其在鳃瓣内充满血块和血黏液物,但鳃丝无缺损病变,只是鳃发白、缺血,肝脏组织变性,颜色较淡,有**斑块,胆囊肿大,腹腔有积水。经肝组织切片表明,肝细胞出现自溶融化,胞核萎缩、坏死及严重充血现象。在水温25~30℃下,急性爆发时3~4天死亡,亚急性约7~8天死亡,严重的病鱼池死亡率达60%。为近年来的暴发性流行病,对鳜鱼[鳜鱼,又叫桂鱼、鳌花鱼,肉食性,无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造成危害极大。
该病正常情况下处潜伏状态,受外界**引起机体病变,主要在环境**情况下由细菌感染引起,气温20℃以上发病,低温受抑制,水质恶化、寄生虫感染、饵料鱼营养不平衡、管理不善均为诱发或协同因子。
⒉防治方法
⑴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shamie
]
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⑵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改善池塘环境,用生物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改良水质,维持水生态平衡。定期药物预防,每半个月全池泼洒
[【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1次消毒剂。
⑶储养的饲料鱼均先用含12%~20%EZO-活力源添加剂的饲料喂食后2小时内再扦捕提供鳜鱼食用,对预防出血病
[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有显著效果。
⑷在治病前必须先有针对性地杀灭鱼体表及鳃上寄生虫,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pH,使池水保持在7~7.5范围内。
⑸用0.3毫克/升浓度的二**氯
[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按使用说明配制后全池泼洒,连用2次。
⑹用0.2~0.3毫克/升浓度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⑺有条件的可进行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