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养殖常见病匹里虫病防治


  病原  鳗匹里虫。

  症状  鳗匹里虫寄生于鳗鲡体侧肌肉,营养体[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都是可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主要是寄生在肌纤维[肌纤维即肌细胞,因肌细胞细而长,又称肌纤维。]间,虫体很小,呈球形或卵形,外周被结缔组织薄膜所包围,形成孢囊[孢囊(cyst)是Azotobacter vinelandii(棕色固氮菌)等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孢囊大小为28微米~195微米×25微米~117微米。孢囊内孢子形成后,孢囊破裂,孢子散布于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许多肌细胞**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肌束,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内外,同时使周围组织溶解,体表内陷,两侧肌肉变形,呈现凹凸不平[凹凸不平是汉语词语,是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状,所以又称之为凹凸病。体长10厘米左右的鳗鱼患病后,凹凸不明显,可见黄白色斑。

  流行情况  日本鳗、欧洲鳗[目前,的人工繁殖技术仍然没有得到突破。]、美洲鳗[美洲鳗主要产于美国、加拿大等国,1996年国内正式引进美洲鳗,主要放养于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引进数量达6吨(3000万尾)之多。]均能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此病,在日本及我国均有流行。近年来由于温室养鳗的发展,此病越来越严重。温室池的病鳗绝大部分是体重5克~50克左右的幼鳗。匹里虫可经水媒介、摄食和接触感染。感染后匹里虫的发育受温度影响,在15℃以下不发育,在15℃~30℃之间随水温升高而发育加快;在25℃以下,感染后1个月幼鳗可出现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  内服"百虫清(孢虫专用)",按照饲料量的1%添加投喂,预防时可每月投喂一次,每次喂3天;治疗时连喂7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