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幼蟹培育的六个关键技术要点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一、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要求。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m,水深0.8—1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出水口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式、八字式和门字式。]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 ...]设备。

  二、清塘消毒移植水草。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苦草、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等水生植物。

  三、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

  四、饵料投喂。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状况、天气情况[天气情况是一款运行在Android平台的理财购物类软件。]、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

  五、池塘管理。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

  六、水质管理。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