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禾晨黄颡鱼养殖一线的总结:黄颡鱼常见病害的防治大全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称黄辣丁、黄姑子、三角峰、黄骨鱼等,昼伏夜出,杂食性鱼类,我国各大淡水流域均有分布,其生长速度快、价格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我国养殖者和消费者喜爱。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密度和投饵量的不断增加,水质不断恶化,细菌**滋生,相关疾病也随之暴露出来。在日常生产、管理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下面我将对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几种疾病进行介绍,希望与广大养殖朋友交流沟通,共同促进。

1、真菌病

1.1水霉病
1.1.1病原[病原,指病因。]:水霉菌
1.1.2主要症状
患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类在早期感染水霉菌时没有明显的特征,当肉眼可见异状时,水霉菌已经侵入伤口,并向外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絮状菌丝。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大量产生粘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病鱼不断在池边、池底等摩擦,躁动不安,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最终因身体瘦弱、肌肉糜烂而死。

1.1.3爆发季节
水霉病在入冬和初春时容易爆发,特别是在水温8-18℃时极易爆发水霉病;鱼卵、鱼苗[也叫“鱼花”。]、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成鱼[成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皮滑,主要颜色为黑色和褐色,可以人工养殖。]均可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
1.1.4防治措施
1.1.4.1鱼种入池前用高聚碘(主要成分[基本解释:[component]:构成物体的个体物质。]:碘、特种表面活性剂、中药提取物[提取物从医学角来说一般分为植物提取物(包含中药提取物或者草药提取物),动物提取物。]),10mL/m3,浸泡15min左右,以达到切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目的。
1.1.4.2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卫克(主要成分:过硫酸氢钾),预防1m水深[水深的意思是水体的自由断面到其河床面的垂直距离,是水文特征值之一。]用量50-70g/亩,每半月一次;治疗1m水深用量125g/亩。
1.1.4.3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分:乙蒜素、生物除霉菌剂、增效剂等),1m水深用量80-100ml/亩。
1.1.4.4泼洒水霉灵(主要成分:生物除霉剂、生物修复剂、杀菌剂、渗透剂等),1m水深用量200mL/亩,每日一次,连用[◎ 连用 liányòng[use together;use in succession;go consecutively] 连起来使用“个”和“俩”不能连用...]两次。
1.1.4.5在秋冬季打捞、运输、投放过程中轻拿轻放,动作温柔,避免机械损伤。
1.1.4.6条件适宜时降低水位,提高水温。
1.2鳃霉病
1.2.1病原:鳃霉菌
1.2.2主要症状
病鱼上浮、无力,肉眼观察没有明显症状;典型病鱼的鳃丝肿胀、粘液增多;有的病鱼鳃部血管因为鳃霉菌丝堵塞和**,使得鳃丝局部充血深红或贫血发白,多数鳃丝基部充血发紫;镜检可见明显鳃霉菌丝。
1.2.3爆发季节
鳃霉病在3-7月份发病,春季容易爆发,尤其是水温在20℃左右时发病率高;鱼苗、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成鱼发病后死亡率低。
1.2.4防治措施
1.2.4.1放苗前彻底清塘,泼洒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50-75kg/亩,杀灭池底病菌。
1.2.4.2保持适宜的水体活力,避免有机质污染,使养殖水体保持肥、活、嫩、爽。
1.2.4.3泼洒改底先锋(主要成分:过硫酸氢钾),每一周一次,连用三次。
1.2.4.4泼洒菌霉净(主要成分:五倍子中药提取物、抑菌因子等),预防用每50ml/亩,每15天一次;治疗用100ml/亩,严重时连用两次。

2、细菌病

2.1爱德华氏菌病
2.1.1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保科爱德华氏菌
2.1.2主要症状
裂头病:头顶部充血膨胀,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更有甚者头盖骨蛀空,形成狭小空腔,脑组织流出;体表有血点或血斑。解刨可见腹腔积有淡**液体,肝、脾、肾均肿大变形,胃部无食或充液。病鱼游动时出现侧泳或打转、头朝下,尾朝上的姿态。

败血病:病鱼体表有糜烂性溃疡;解剖可见肝、肾、脾水肿、充血、有出血点,腹腔、胃部充水;严重时各脏器坏死。

2.1.3爆发季节
水温在18-30℃之间发病,每年6-9月份是高发季节、死亡率高,鱼苗、鱼种、成鱼均可发病,鱼种的发病率较高。
2.1.4防治措施
2.1.4.1清塘彻底,鱼苗入塘前用5%食盐水浸泡10min左右。
2.1.4.2泼洒裂头康(主要成分:巴豆、巴豆霜、黄芩、麦冬等),1m水深用200g/亩,严重时连用两次。
2.1.4.3施用红点爆头灵(主要成分:磺胺甲恶挫、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增氧剂),拌料:每100kg饲料添加200g,首次加倍;泼洒:1m水深用200g/亩。
2.1.4.4泼洒高聚碘(主要成分:碘、特种表面活性剂、中药提取物),预防:1m水深用30-50ml/亩,治疗:50-100ml/亩。
2.2出血病
2.2.1病原:系细菌类,具体病菌不详
2.2.2主要症状
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或打转。病鱼体色发黄,粘液增多,眼球突出,下颚发红,鱼鳍充血,腹部膨胀,轻压有血液流出。解刨可见肌肉和肠道有出血点,成鱼腹腔积水严重。

2.2.3爆发季节
4-10月份均可能爆发,其中5-6月和8-9月是高发期,对鱼种的影响大,成鱼在50g以上容易患病。
2.2.4防治措施
2.2.4.1聚维酮碘(主要成分:20%聚维酮碘),1m水深用聚维酮碘80-120ml/亩。
2.2.4.2泼洒二溴海因(主要成分: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增效剂),1m水深用量80-100g/亩,连用两次。
2.2.4.3泼洒出血停(主要成分:戊二醛、苯甲溴铵、止血因子),1m水深用量100-125ml/亩。
2.2.4.4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分:乙蒜素、生物除霉菌剂、增效剂等),1m水深用量80-100ml/亩。
2.2.4.5投喂渔氟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粉),每100kg鱼投喂10-15g,一日一次,连用3-5次。
2.3弧菌病
2.3.1病原:弧菌
2.3.2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摄食量减少,病鱼游水,皮肤发白,浅性溃烂,体表出血。严重时鱼体糜烂,眼球突出,腹腔充水,肠壁充血,*门红肿,肝肾肿大;肝脏呈土**,有出血点。

2.3.3爆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4-8月是高发季节,水温在28℃以上时容易爆发,鱼苗、鱼种、成鱼均易爆发,100-150g发病率高。
2.3.4防治措施
2.3.4.1清塘彻底,鱼苗入塘前用5%食盐水浸泡10min左右。
2.3.4.2泼洒生石灰,每亩施用生石灰10-15kg,15天一次。
2.3.4.3泼洒高聚碘(主要成分:碘、特种表面活性剂、中药提取物),预防:1m水深用30-50ml/亩,治疗:50-100ml/亩。
2.3.4.4投喂强力霉素(主要成分:强力霉素纯粉),每100kg鱼添加1-2g,连喂一周。
2.4肠炎病
2.4.1病原:点状气单孢菌
2.4.2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摄食量下降或不摄食,腹部膨胀积水。发病早期解刨有**液体流出,肠道内壁发红发炎,无积食;晚期腹部膨大,*门红肿外凸,轻压腹部有**液体或血液流出。
2.4.3爆发季节
流行于6-9月份,对成鱼和亲鱼危害最大,这个时期内,光照强度大,气温、水温高,投饵多,水质易坏,病菌滋生,黄颡鱼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特别容易患肠炎病。

2.4.4防治措施
2.4.4.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5%食盐浸泡10min左右。
2.4.4.2每100kg鱼,用大头蒜1kg拌料投喂。
2.4.4.3泼洒漂**667-1000g/亩。
2.4.4.4、投喂肠炎灵(主要成分:黄芩、黄柏、大黄叶、大青叶),每100kg饲料添加100g,每天两次,连续一周左右。
2.4.4.5泼洒高聚碘(主要成分:碘、特种表面活性剂、中药提取物),预防:1m水深用30-50ml/亩,治疗:50-100ml/亩。
2.5烂鳃病
2.5.1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摄食量降低或不摄食。鳃部粘液增多,鳃丝粘连破损并附有污物,严重时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小窗。

2.5.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5.3爆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4-6月份是发病高发期,对鱼种和成鱼都有严重的危害。
2.5.4防治措施
2.5.4.1鱼种下塘时用5%食盐浸泡10min左右。
2.5.4.2泼洒二**氯,0.12-0.15g/亩,连续施用2-3次。
2.5.4.3投喂氟尔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粉、强力霉素),每100kg饲料添加50g,连用一周左右。
2.5.4.4泼洒高聚碘(主要成分:碘、特种表面活性剂、中药提取物),预防:1m水深用30-50ml/亩,治疗:50-100ml/亩。

3、**病

3.1腹水病
3.1.1病原:疑为斑点叉尾鮰**
3.1.2主要症状
感染5-8朝黄颡鱼鱼鱼苗,主要症状为腹水。

3.1.3爆发季节
水温在20-30℃容易发病,水温低于15℃时,发病率低。鱼苗、鱼种易感染死亡,影响较大,成鱼也可感染携带。
3.1.4防治措施
3.1.4.1彻底清塘、晒塘,底部淤泥龟裂为宜。
3.1.4.2鱼苗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10min,所有转运工具也需浸泡消毒。
3.1.4.3定期施用聚维酮碘,1m水深每亩施用300-500ml,一周一次。
3.1.4.4发现病鱼后打捞填埋,立即出售未发病的鱼,彻底清塘,更换养殖有鳞鱼类。

4、寄生虫病

4.1车轮虫病
4.1.1病原:车轮虫
4.1.2主要症状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宿主表面和鳃,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粘液分泌增多,离群狂游,池底、池壁等处摩擦,引发炎症,摄食下降体质瘦弱、体色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而死。
4.1.3爆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4-7月是高发期、死亡率高,鱼苗、鱼种发病率高。
4.1.4防治措施
4.1.4.1清塘彻底,鱼苗入池前用5%食盐水浸泡10min,发病后将所有鱼捞出用此法浸泡亦可治愈。
4.1.4.2泼洒硫酸铜(主要成分: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主要成分:硫酸亚铁),按5:2的比例配制合剂,0.7mg/L,全池泼洒,用后严密观察,出现异常立即换水处理。
4.1.4.3泼洒阿维菌素粉(主要成分:阿维菌素),1m水深用量130-200g/亩,连用三天。
4.1.4.4泼洒车轮净(主要成分:苦楝子、雷公藤提取物),1m水深用量45-50ml/亩,每天一次,连用两次。
4.2小瓜虫病
4.2.1病原:多子小瓜虫
4.2.2主要症状
小瓜虫寄生在宿主的皮肤、鳍条和鳃上,初期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爆发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幕。寄生点出血、坏死,病鱼体质消瘦,摄食下降,鱼体与固体物摩擦,反应迟缓,漂浮水面,呼吸困难而死。

4.2.3爆发季节
水温在15-25℃时容易发病,每年春末秋初爆发率高,死亡率大,对鱼苗、鱼种、成鱼均有较大影响。
4.2.4防治措施
4.2.4.1投喂虫虫草+纤灭(主要成分:黄芩),每100kg饲料中添加虫虫草、纤灭各200,拌料投喂,连用一周。
4.2.4.2泼洒金碘(主要成分:碘),1m水深用量130-150ml/亩,连用三天。
4.2.4.3泼洒百菌虫克(主要成分:甲基咪唑、生物抑虫素、苦参等),1m水深用量50g/亩,隔日一次,连用三次。
4.2.4.4泼洒瓜虫灵(主要成分:苦参提取物、生物杀虫剂),1m水深用量50-80/亩,连用三次。
4.2.4.5小瓜虫爆发时可通过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同时肥水。
4.2.4.6有升温条件的,可以把水温升到30度,小瓜虫会自然脱离。
4.2.4.7过渡池塘提高水体的肥度,可以预防小瓜虫的发生。
4.3斜管虫病
4.3.1病原:鳃斜管虫
4.3.2爆发季节
水温在8-18℃发病,12-18℃时病原虫大量繁殖。鱼苗、鱼种、成鱼均可感染,亲鱼发病后对生殖机能影响甚大,甚至死亡。
4.3.3主要症状
病鱼摄食量下降,离群独游,鱼体发黑瘦弱,粘液增多,近岸游动,呼吸困难,窒息而亡;镜检可见明显鳃斜管虫。

4.3.4防治措施
4.3.4.1彻底清塘,每亩施用生石灰50-75kg。
4.3.4.2放苗前用5%食盐浸泡10min。
4.3.4.3泼洒生石灰(主要成分:碳酸钙),每亩泼洒生石灰10-15kg,每15天一次。
4.3.4.4泼洒硫酸铜9(主要成分: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合剂,按5:2的比例配制合剂,0.7mg/L,全池泼洒,用后严密观察,出现异常立即换水处理。

5、其它疾病

5.1颜色变化,变成**、白色和花色
5.1.1病因:因饲料**损伤导致黑色素细胞分化受阻或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叶**、类胡萝卜素数量不足。
5.1.2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呈现**、白化,鱼体**、红色等鲜艳体色不足;解刨可见肝胰脏病变、肿大。

5.1.3爆发季节
全年均可出现,6-9月份常见,对成鱼的影响较大。
5.1.4防治措施
5.1.4.1定期调水、肥水,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特别是洪水过后及时肥水,避免水体混浊。
5.1.4.2停止**、变质、参假原料的使用,添加禾晨肝泰乐,每1000kg饲料添加5kg肝泰乐,连喂10天。

6、黄颡鱼对常见水产药物耐药性



总结

黄颡鱼是一种无鳞经济鱼类,对药物敏感,因此在施放药物应当小心谨慎,用药后应当严密观察,以免发生意外。

在养殖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重点治疗,防控结合,切断病原;加强管理,及时调水,定期投喂保健药物和施肥,保持养殖水体肥、活、嫩、爽;养殖密度适宜,定期消毒杀菌。

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应当立即治疗,选择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治疗方案,严格计算用量和执行休药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秦友存稿)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