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属鲈形目、鲈亚目、河鲈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疾病频繁暴发,为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对鲈鱼疾病的研究报道甚少。2013年9月成都某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的鲈鱼出现病症并伴有零星死亡。本文从发病鲈鱼的症状、病原诊断和治疗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鲈鱼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
一、临床症状
成都市某养殖场发病的鲈鱼体长20~24厘米,体重300~400克/尾,于9月上旬发病。病鱼早期表现为食欲减退、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持续几天后,病鱼游动无力或身体失衡,对外界的**反应比较迟钝。严重者其体表少数鳞片出现脱落;下颌、鳃周、胸鳍及腹鳍等处出血;腹部肿大,*门红肿。剖检后发现,腹腔内有少量淡**液体,脾脏暗红色;肠道充盈;肝表面严重出血,且质地较脆。
二、病原诊断
取发病鲈鱼的心、肝、脾、肾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形态均一、圆形、灰白色、表面光滑的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后呈*性,短杆状,两端钝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有运动性,**酶、七叶苷、接触酶阳性,赖氨酸脱氢酶[脱氢酶(dehydrogenases)是一类催化物质**还原反应的酶,...]、鸟氨酸脱氢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性,参照《伯杰氏系统细菌鉴定手册》,该菌初步判定为豚鼠气单胞菌。PCR扩增该菌的16SrDNA基因,测序得到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上进行序列同源性[进化过程中源于同一祖先的分支之间的关系。]比对,结果显示该菌与豚鼠气单胞菌的同源性达到99%。综合上述结果,该菌最终被确定为豚鼠气单胞菌。
三、治疗措施
采用K-B扩散法,研究该菌对15种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敏感性。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诺氟沙星[诺氟沙星(Norfloxacin,又名Noroxin、Fulgram),别名:力醇罗、氟哌酸、淋克星。]、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称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头孢曲松[该药品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活性。]、庆大霉素7种抗生素敏感;对卡那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但对甲氧氨苄嘧啶、氨苄青/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四环素、强力霉素6种药物耐药。根据药敏结果,治疗时选用诺氟沙星进行拌料投喂,用量为30毫克/千克鱼体重,每天2~3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水产用复合维生素C、E0.2克/千克,以增强鱼体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水体消毒选用10%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采用上述方法,患病鱼的病情逐渐好转,1周后死亡率显著下降。
四、分析总结
豚鼠气单胞菌属条件致病菌,常见于淡水和污水中,且感染谱广,可通过水体、食物等传播。近年来,已陆续从腹泻病人、红嘴鸥[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熊猫、泥鳅及鲤鱼、甲鱼、虹鳟等多种养殖品种中分离到该菌。因此,该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对鲈鱼豚鼠气单胞菌病的治疗采用内服抗菌药、外用消毒药的防治思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对鲈鱼细菌性疾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要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消毒、科学饲养管理,另要谨慎使用药物。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杂志社是以宣传**理论、社会理念、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有很多宣传专业知识的杂志,如计算机类、电气设备类、建筑知识类、机械制造类等,和有针对人群的杂志,如儿童类、老年类以及青年类杂志等等。]
2.作者: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 王海娟王利
3.《科学养鱼》杂志社微信号: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