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关键在于防病,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防病,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充足的溶氧是防病的前提。
充足的溶氧可以保证鱼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才能保证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充足的溶氧可以降解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减少对鳗鱼的侵害。鳗鱼需要较高溶氧,溶氧量5毫克/升,不得少于3毫克/升。水中溶氧主要由养殖密度、温度、摄食及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效率等因素决定,适时合理使用增氧机不易出现缺氧现象。要有充足的溶氧必须做到:1、要有充足的水源;2、适当的放养密度;3、恰当的水体消毒;4、良好的水质管理(肥、活、嫩、爽等)。
二、要有适当的pH值。
pH值适当的水体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及有利鳗鱼对溶氧的吸收。pH值的波动可以预示环境的变化。当pH值低时,鱼体内二**碳不易释放至水中,氧交换差,易浮头,易发生**酸盐中毒。pH值高,氨毒性大,且易腐蚀鳃组织、皮肤等,引发烂尾等综合症,生长减慢,三类苗多。pH值还会影响药物和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的效果。鳗池中pH值在7~8.5较合适,pH值稳定,水质平衡好、鳗鱼生长快。pH值一般可采用曝气、加碱(如生石灰、苏打粉等)或酸性剂(如**、酸性**剂)等办法进行调节。
三、防病要有针对性,不同季节、不同的养殖时期[时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防病的重点各不相同。
l、白苗期主要是防爱德华氏病、水石虫病、两极虫病及红头[红头Kizilbash,土耳其语作Kizilbas。]病。
爱德华氏病、两极虫病主要是因红虫清洗吐污不净、消毒不严引起的,因此须用7%~10%的盐水或4~10毫克/升的二**氯对红虫进行消毒。还可定期遍洒一些针对性的药,杀灭水体中的爱德华氏菌。至于水石虫,保持适当养殖水温可以控制水石虫的繁殖(一般白苗养殖10~15天有可能出现水石虫)。
红头病发生主要由以下方面引起:①过高的养殖密度;②酸性水体;③没有做排污工作;④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引起的烂鳃。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红头病的发生。消除以上隐患就可以预防红头病的发生。
2、黑仔期是两极虫、指环虫、水石虫暴发期,这个时期定期针对性的杀虫尤其必要。虫不一定要**,只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即可。所以杀虫剂的用药量不一定要很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具体只要定期杀虫就能达到以上效果。这个时期也不可忽略烂鳃烂尾病的防治。
3、幼鳗期主要防治烂鳃、车轮虫和指环虫,尤其是烂鳃和指环虫。这个时期正好是水温开始回升时期,细菌和寄生虫的繁殖力增强,鳗鱼的摄食量增加,排泄物增多,这时杀虫消毒的频率应更加频繁,但不一定要加大消毒剂量。
4、成鳗期到了高温季节,这个时期最易暴发鳃霉病。由于鳃霉比较难于诊断和识别,往往被误诊为烂鳃,用药不慎极易演变成脱粘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造成惨重的损失。所以这个时期应重点防治真菌,慎用抗生素、抗菌类的药,一旦发病应先治真菌再杀细菌,到了脱粘败血症出现时应真菌、细菌并重。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水质的调节,保证溶氧、pH值在最佳的范围。
以上是各个养殖时期防病重点,除此之外,防病还应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变化调整防病措施,筛选出最适合本地的药品、药量、配伍及防病方案,千万不可生搬硬套,这样既不能达到疗效,又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