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甲鱼红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病、耳下腺炎、鳖赤斑病。病原是由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此病发生的外界条件是饲养环境差、水质恶化。该病治疗困难,对生长不利,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较高。主要危害雌性成鳖及亲鳖,死亡率一般在20%~30%,雄性成鳖也有发生,幼鳖则很少发生。
1、症状
患病初期,甲鱼喜欢爬上靠近水面的岸边,人走进即遁;其腹甲出现点状或线状红晕。到了发病中后期,病鳖往往漂浮于水面作缓游运动或钻入沙中静卧不动。而无力钻沙和病情严重者一般都是脖颈平垂,在晒背台上呆滞不动,不久即死亡。
主要症状是脖颈粗大、发红,有周身水肿,同时还伴有红班、腐皮等,有的口、鼻出血,眼睛混浊发白、失明,肝脏有的呈土**,有的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肠道充血发炎。
2、预防
(1)成鳖和亲鳖在放养前,要将池塘底池和沙子翻耕一遍,然后暴晒几天,再每公顷用3000千克[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喷洒消毒,为成鳖和亲鳖的入池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2)放鳖前,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泼洒3千克生石灰;或泼洒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使池水呈0.15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彻底清塘。
(3)鳖种下池前用浓度为1%~3%的盐水,或5~10毫克/千克的漂**精,或10~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药浴10~30分钟;
(4)活饵料[ ...]洗净后用5%盐水浸洗5分钟,食场定期泼洒漂**进行消毒。
(5)食物要适口,营养丰富,供应充足,可采摘新鲜马齿苋粉碎后,拌入饵料,或煮水浸泡病鳖。
(6)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次浓度为0.4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并内服治疗药“治鳖灵1号”或“治鳖灵2号”3天后,药量减半。
(7)在日常饲养中,应经常注意水质的变化和管理,保持水体清洁,经常换水。在发病初期可每天加注5厘米的新水,使病情减轻和缓解。
(8)平常收集病鳖的肝、肾、脾等组织,做成土法**。注射后放池,以增强鳖的自身免疫力。
3、治疗
(1)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病鳖,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
(2)每隔1~2天,全池遍洒浓度为0.3~0.5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共洒1~3次。
(3)每100千克鳖用15克“治鳖灵1号”,或20克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或20克青霉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或者100公斤鳖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是一种蛋白质生物合成***,通过与30S核糖体结合从而致使mRNA密码误读。]或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因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配置。]1500万~2000万,混入饲料中一次投喂。
(4)硫酸铜8~10克溶于l立方米水中,浸洗病鳖10~20分钟,或链霉素[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0毫克/升浸洗3小时,每天1次。
(5)单个爬上晒台、沙中和在水面独游的病鳖,每千克鳖可腹腔注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10~20万单位一次,不连续注射,重病者可间隔3~4天再注射一次。
(6)按每千克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肌注链霉素后,放入浓度为0.75%的土霉素水溶液中浸洗30分钟。
(7)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在体表病灶处涂“治鳖灵1号”,同时后退肌肉或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
(8)用病鳖肝、脾制成土制**,每公斤鳖重治疗量1~2毫升,预防剂量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