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常见病防治


  1、出血病:

  这是**性鱼病。鱼体表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口腔、下腭、头顶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充血。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用灭活**对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注射,可预防。每50公斤鱼用水花生4~5公斤、大蒜头和盐各0.25公斤一起打成浆,用水糠1.5公斤拌和做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每亩水深0.33米用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110克适量加水后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连续泼洒5天。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公斤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用热水浸泡过夜,与饲料混合投喂,接续5天。以0.7PPm深度的硫酸铜,或醋酸铜,或氯化铜施液,连施二天。

  2、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

  症状为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鳞片脱落,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鳍条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末稍腐烂,鳃盖和鱼的上下颌常出现红色斑块。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往往单独游动水面,行动缓慢。

  防治方法: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中,应防止鱼病受伤。放养前用5~10PPm,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溶液浸洗[浸洗是词语,拼音是jìn xǐ,指平声的字,指浸入清洗液清除金属表面污垢。]半小时。在投喂饲料中加入磺胺噻唑,用量按10公斤鱼重用药1克计算,连续投喂6天。体外消毒可用漂**全池泼洒。

  3、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症状为开始时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上出现白色小点、很快扩大,使背鳍以后的皮肤呈白色,鳞征即脱落,尾鳍溃烂水霉菌随即发生,易引起死亡。常常出现于夏花和鱼种阶段。

  防治方法:操作时应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2~3PPm的硝酸亚汞浸洗2小时;病鱼也可浸洗,有治疗效果。发病严重时可用1PPm漂**全池泼洒,每立方米用药1克。

  4、水霉病:

  霉菌从鱼体伤口皮肤侵入,寄生于表皮织织,并繁殖蔓延,体表呈棉絮状的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青色。易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鱼池在放养前应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等彻底清塘,以减少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操作时应小心,减少鱼体损伤。病鱼可用0.01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10分钟。

  5、白点病,又称小瓜子虫病。

  为多子小瓜虫大量寄生引起,鱼体表面鳃盖等出现白色小点状的囊泡。严重时鱼本表面如白色薄膜覆盖,体表粘液增多,鱼体瘦弱,游泳迟钝,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鱼池应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减少病原体。病鱼可用五万分之一[【词目】万分之一【拼音】wàn fēn zhī yī【释义】1、可表示相对值很小,即占总体的比例很小,只有0.01%。]硫酸铜和硫酸镁,另加1%的食盐混合溶液浸洗20~30分钟,可**全部小瓜子虫。

  6、锚头鳋病,又称铁锚头虫病、针虫病。

  病鱼体表可见锚头鳋,虫体四周组织红肿发炎,甚至溃烂,近伤口的鳞片被虫体分泌物溶解、**成缺口。

  防治方法: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锚头鳋幼虫及虫卵。严禁病鱼入池,引起感染。用五万分之一(水温15~20℃时)或十万分之一(水温21~30℃时)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鱼1.5~2小时。

  7、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是鳃骨内壁青皮充血,有时溃烂;鳃丝腐烂,颜色发白,鳃丝尖端软骨外露,严重时鳃瓣边缘烂成一团、并蔓延至整个鳃瓣。症鱼常单独游动,行动迟缓,体色发黑。

  防治方法:鱼种放养时,用十万分之一漂**溶液浸洗30分钟。用漂**全池泼洒。

  8、肠炎症

  症状是*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血液或**粘液从*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

  防治方法:每50公斤饲料加痢特灵10~15克,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投喂5~6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