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位于甘肃省南部山区,白龙江、白水江和嘉陵江等穿境而过,境内水量充沛,气候温暖,光热充足,素有陇上江南之称。水稻[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是陇南市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2004年,我站在陇南市武都区角弓镇进行大面积的稻田[稻田: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养殖彭泽鲫试验,试验面积500亩,取得亩产彭泽鲫商品鱼63kg、稻谷增产50kg的成绩。现将试验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鱼[养鱼的鱼缸最好是长方形或是圆形的,不规则形或是三角形的鱼缸不要采用,养鱼的鱼缸摆放的高度不宜过高,水平面的位置最好不要超过一般人心脏的高度,因为从中医学角度讲,人的心脏属火,鱼缸有水,水克火于人不利。]稻田的改造
1、田埂[田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ián gěng,田间稍高于地面的狭窄小路,也叫埂子意思是田间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改造。将水稻田埂加高到50cm、宽40cm左右,夯实防止漏水逃鱼。
2、开挖鱼坑。鱼坑占稻田总面积的5—8%,1—2亩的稻田挖鱼坑1个,3亩以上的挖3个,鱼坑一般建在田的**,也可建在田埂边,形状为方形或圆形,深1—1.2m,与鱼沟[养鱼稻田中开挖的通向鱼溜的沟道。]相通。
3、开挖鱼沟。开挖鱼沟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进行,需开挖鱼沟处的秧苗移栽到鱼沟的边上。鱼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沟宽60—80cm,深25—40cm,与鱼坑及进排水口相通,形状挖成“十”、“田”或“井”字形。
4、设置进排水口。每块稻田设进、排水口各1处,分别位于稻田的斜对角。另外根据稻田的大小设溢洪缺口1—3个。
5、拦鱼设施。在进、排水口和溢洪缺口上,安装拦鱼栅。拦鱼栅要高出进、排水口和溢洪缺口处的田埂10—20cm,比进、排水口和溢洪缺口宽30cm,下端嵌入田埂泥土中30cm。
二、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投放前的准备工作
1、稻田消毒。开挖鱼沟前,先向鱼坑中注水6—10cm,然后将生石灰按照每亩60—75kg的用量,放入鱼坑中熔化,向四周田面均匀泼洒。次日用铁耙将鱼坑及田泥耙动,增加消毒的效果。隔8—10日向鱼坑注水1/3深,即可投放彭泽鲫鱼种。
2、培肥水质。在投放鱼种前5—8天,每亩施用腐熟的粪肥150kg,培育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benthos)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等天然饵料。
三、鱼种的投放
试验用鱼种于当年5月20日调进,在武都区吉石坝鱼种场培育到5—7cm,于6月17—19日投放,亩均投放彭泽鲫1500尾。
鱼种入坑前,用3%的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消毒10分钟。
四、养殖管理
1、水位管理。鱼种放养初期,水稻秧苗较矮小,应灌注浅水利于秧苗成活,田间水位保持在10—15cm。秧苗分蘖后期加高水位,促进鱼类生长,并控制无效分蘖。高温季节每8—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4—1/5。稻田晒田时,要保证鱼坑内有足够的水。
2、饲料投喂。彭泽鲫食性杂,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及田间杂草,也摄食人工饲料。为加快彭泽鲫的生长,必须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如麸皮、豆饼、米糠、菜子粕等。按鱼体重的1%,每天傍晚投喂1次。
3、合理追肥。养殖期间施肥,既为水稻生长提供必须的养分,又可以培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彭泽鲫提供天然饵料。追施有机肥宜用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每次25—30kg;施用化肥宜溶解于水后再施用,每亩每次1—2kg。有机肥和化肥可交替施用,20—30天施用一次。
4、巡田。每天早、中、晚巡田,观察鱼类摄食是否正常,是否有浮头现象,鱼是否发病等现象。经常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拦鱼栅是否堵塞和松动。
5、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必须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施药时要考虑彭泽鲫的安全,所以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多菌灵、稻瘟净、叶枯净等。施药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一块稻田可采取每次施一半的办法,并且两次施药间隔几天,使鱼有回避的空间和时间。在下雨或雷阵雨前不能喷施农药,防止农药被雨水冲到田里,导致鱼中毒死亡。
6、鱼病的预防。稻田养鱼,鱼类活动分布在各处的鱼沟鱼溜,病害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要以防为主。彭泽鲫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10分钟。养殖过程中每月用1ppm的漂**溶液全田泼洒一次。
五、试验结果
从6月17日到11月3日,经过100多天的饲养试验,对彭泽鲫进行放水捕捞,现场抽样测量,亩产彭泽鲫63kg,水稻碾晒后称重,亩产增加50kg,彭泽鲫成活率为80%。试验的500亩稻田生产彭泽鲫31500kg,增产水稻25000kg。试验增加产值41.55万元,亩均增加产值831元。
六、结果分析
1、稻田养鱼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是集生态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为一体的集约型综合生产方式。稻田养鱼把原来的单纯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生态系统与多级物质循环方向发展,发挥稻鱼共生互利的作用,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促进水稻增产,一般增产10%左右,二是鱼类在田间活动,摄食杂草,疏松泥土,减少农民中耕除草的劳动强度,三是消灭部分农业害虫,减少疾病发生。
2、陇南地区[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处于秦巴山区,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因此,发展稻田养鱼,既解决了渔业与农业争地的矛盾,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提高该地区耕地利用率,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3、本试验水稻亩增产50kg,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稻田养鱼水平相当,亩生产彭泽鲫63kg,在国内稻田养鱼中处于中上水平。一是表明陇南地区适合发展稻田养鱼,二是表明本试验选择的试验鱼准确,试验的技术路线正确,采取的各项技术管理措施合理,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4、除彭泽鲫外,草鱼、鲤鱼、团头鲂等也是稻田养鱼较为理想的品种,可以搭配放养,进一步提高稻田水体空间的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7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