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丁[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威斯康星州人。]鱼又称淡水鲨鱼、**鲨、八珍鱼、水晶巴丁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一带如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内陆江河湖泊中,是东南亚一带经济性状优良的著名的淡水养殖高产鱼类之一。
1、适口[适口,是汉语词汇,拼音:shì kǒu释义:适合口味。]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培养
当巴丁鱼鱼苗[也叫“鱼花”。]下池[ ...]后,能否摄食到适口的饵料是鱼苗培育阶段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也是提高鱼苗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的重要一关,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清塘后、鱼苗下池前1周左右注水[为了保持油层压力和提高油层采收率,由地面把经过净化的水注入油层的措施。]至50厘米左右,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天然饵料,鱼苗下池后便可吃到足够的适口食物,即“肥水下塘”。池塘施肥后,由于各类浮游动物的成熟时间和繁殖速度不同,最先出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是轮虫[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再次是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最后为桡足类。从鱼苗下塘到全长1.5~2.0厘米,吃食食物大小的变化一般是:轮虫和无节幼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由于鱼苗下池时的适口饵料是轮虫,因此池中出现轮虫繁殖的高峰期也正是鱼苗下池之时,这样刚下塘的鱼苗不但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以后各个发育阶段也都有丰富的适口食物,从而提高巴丁鱼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它的技术要点在于掌握合适的施肥时间,使施肥后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饵料的繁殖满足鱼苗下塘后摄食的需求,做到鱼苗适时下塘。
2、分期注水
分期注水是巴丁鱼鱼苗培育过程中提高鱼苗生长速度和鱼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这是因为加注新水可以增大鱼苗活动空间,改良水质,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分期注水的方法是:在鱼苗入池时,池塘水深50~70厘米;然后每隔3~5天加水1次,每次注10厘米左右深。注水时还应用密眼网进行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鱼苗培育池,同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池底把水搅浑,注水时间和注水量要根据池水肥度和天气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