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红腿病[红腿病的病原已报道的有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氏弧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等均为革兰染色*性杆菌。]是由嗜水气[①指水肿。]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卵圆形的,菌体大多平直,亦有稍弯曲的,菌体两端多钝圆,少数是平截状或尖突状。]的不产酸菌株及不动杆菌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蛙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严爱莲(1989)报道,牛蛙红腿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肖克宇等(1993)报道,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也是导致牛蛙红腿病的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菌呈球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5-0.8微米×0.8-1.8微米,单个或成对联生,少数成短链状,无鞭毛,革兰氏*性,无荚膜,无芽孢,好氧,**酶*性,过**氢酶阳性,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性,对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化学式C6H12O6)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不产酸产气,对弧菌***(0/129)不敏感;在4-37℃范围内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40℃以上不生长;在无氯化钠[氯化钠 (Sodium chloride),化学式NaCl,无色立方结晶或细小结晶粉末,味咸。]和含0.5%氯化钠的胨水中生长良好,在含4%以上氯化钠的胨水中不生长;pH5-10生长;在三糖铁琼脂培养上培养,斜面及底层均不产酸;不溶解牛、羊、兔及鸡的血细胞。
胡成钰[胡成钰,男,196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博士。]等(2000)报道,牛蛙红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及不动杆菌。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越冬后发病最常见。当水质恶化、蛙体受伤、营养**、水温和气温的温差大、饲养管理不善时,最易暴发流行,死亡率很高,可以经口及皮肤接触感染。不仅危害牛蛙,且美国青蛙及野生青蛙也都患红腿病。
(三)症状
病蛙精神不振,跳跃无力,腹部膨胀,临死前呕吐并排血便。蛙腿腹侧、内股,腹部及下颌等颜色浅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点、红斑或弥散性红色,头部、嘴周围、腹部、背部、腿和脚趾上有溃烂病灶,腿水肿,腹部和腿部的肌肉有条状或点状红斑;腹腔内有大量清澈无色的腹水,肝脏、脾脏[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肾脏肿大,尤其是脾脏和肾脏可肿大1倍以上;肺、肝、肾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脾脏和肝脏呈黑色,脾脏的切面呈暗红色,似煤焦油状。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池及工具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绝对不用病死鱼、病死蛙作为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4)胡成钰等(2001)报道,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及不动杆菌灭活菌苗后第4天可检出抗体,第12天达到峰值,至少能维持90天,150天后回复到初始水平。免疫保护率在80%左右。灭活菌苗在4-10℃环境中保存120-180天,分别攻毒试验蛙,仍有70%左右的存活率。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岸上及水中都要泼,泼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鱼泰8号0.15克、或复方新诺明50毫克(第2天后用量减半)、或蛙病宁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如病情严重,病蛙已不吃食,可按每千克蛙用5万单位庆大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并在体表病灶处涂抹鱼泰8号药粉,放在经消毒过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
(4)治愈后2天,泼洒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遍洒复合光合细菌、东江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