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鱼苗培育技术关键点

每年4-7月都是黄颡鱼鱼苗[也叫“鱼花”。]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的黄金时期,现状是每年的育苗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不足20%,多数在1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1%-2%,严重影响后续生产,不但打击了大家的养殖信心,还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下面就黄颡鱼鱼苗培育技术的关键点[》首次印刷出版,它可以为你提供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良方。]与大家交流,以期能共同进步。

黄颡鱼鱼苗培育期主要问题为“红头[红头Kizilbash,土耳其语作Kizilbas。]”、打转、“大肚子[生活习惯是影响身体体形的根本因素,大肚子往往是因为人们暴饮暴食,脂肪堆积,营养过剩引起的一种肥胖体型表现,会给人类身体、心理健康带来威胁。]”、“腹水[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从大量的养殖案例中发现此种问题有规律可寻:一般先后出现“红头”症状,“红头”症状多数发生在训食投料后2-3天即开花[开花,指生物定义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后10-15天,部分发生在开花后5-7天;“大肚子”,“腹水”在投料后10-15天即开花后20-25天,这几个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正好是水体的不稳定期。

图1红头

图2腹水

图3鱼苗腹腔充满气泡

图4脑及周边软骨组织可见气泡

清塘、进水后水质变化规律如下:

清-绿(5-7天)-清(轮虫)-绿(10-14天)-清(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绿(20-28天)或浑浊(桡足类)。

知道这些规律后,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来提高黄颡鱼鱼苗的成活率呢?

一、鱼苗培育前期(训食前即开花5-7天)

此时期防控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和提供适口[适口,是汉语词汇,拼音:shì kǒu释义:适合口味。]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是重点工作。培育适口饵料——轮虫、枝角类等(成活率影响10%-15%),开花前期(三天之内)以轮虫为主(看水花卵黄囊吸收程度),重点产品以“利饵多Ⅰ”或“利饵多Ⅱ”、“利菌多Ⅱ”或“利菌多Ⅲ”为主,培养适口饵料,转身快,提高成活率;开花后期(三天后)以枝角类为主,重点产品以“利苗多”、“利菌多”、“活力碳”为主,稳定水体,同时补充适口饵料,易消化,可利用。

二、鱼苗培育中期(即开花后10-15天)

防控气泡病(稳定),营养保健,防虫(勿杀“水蛛”)是关键工作。特别提醒:训食后3-5天是气泡病高发期(“红头”),重中之重的关键期。

三、鱼苗培育后期(即开花20-28天)

这个阶段防水变,防细菌感染是重点。“大肚子”,“腹水”,“爆头”等在这个时期是发病高峰期,此时期讲究“三定”原则:

1、定期补充碳源及微生物,保持水体稳定;
2、定期使用**性底改产品取代吸附性底改产品;
3、定期使用生态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优肽”取代常规消毒剂。

提醒:

1、由于“水变”,投喂量过大,单纯细菌感染造成的“大肚子”,“腹水”按照细菌病处理有效。
2、由于气泡病诱发,细菌继发感染造成的“大肚子”、“腹水”,之前发生过“红头”,打转等,处理周期会延长,慢性发生,且效果不理想。

可控生态鱼苗培育技术关键点:

深水位,强增氧,勤补碳,巧用菌,常保健,少杀虫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