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方便,出口形势比较好。运用“八字精养法”的基本原理,在斑点叉尾鮰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突出“水、种、饵”的基础上,将“密、混、轮”作为健康养殖手段,加强“防、管”的力度,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养殖鱼符合[与存在的式样、形式或标准一致或相同,称为“符合”。]出口要求,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水”。鮰鱼养殖基地必须[必须,表示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集中连片,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指标符合GB/T18407.4-2001的规定。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符合NY5051-2001标准。渔池面积6670平方米(10亩)左右,水深1.8米~2.5米为宜。池底平坦,沙质土或壤土,保持5厘米~6厘米厚底泥。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池塘水色和水位变化,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定期测定水质指标,适时注换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或复合微生物制剂,保证池水溶解氧在3.5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7毫克/升、pH值6.8~8.5,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
“种”。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最好自育配套,在选购鱼苗前必须查看苗种场的生产资格,由有资质的检验检疫部门出具检测报告。外购鱼种必须是无公害基地生产的,并经检疫消毒。鮰鱼种要求游动活泼,体质健壮,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规格50克/尾左右。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宜在2月~3月进行,下池前用2.5%~3%食盐溶液浸浴鱼体5分钟。
“饵”。选择厂家规模大,质量稳定的专用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饲料厂必须经商检部门注册备案,饲料质量符合NY5072-2002标准。饲料中使用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符合GB13078标准。饵料投喂做到投匀、投足、投好,不得投喂**变质的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率根据水温调整,一般水温8℃~15℃为1%~1.5%,15℃~20℃为2%~2.5%,20℃~25℃为3%~3.5%,25℃~32℃为4%~4.5%。其中上午9时投总量的60%,下午3时投总量的40%。
“密”。从健康养殖的角度考虑,鮰鱼种放养量应在1.2万尾/百平米~1.5万尾/百平米范围内。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高,会导致管理上困难,造成水质恶化,难以承受天气变化产生的不利因素,超过了池塘的承受能力。
“混”。斑点叉尾鮰以单养为主,但可适当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一般鮰鱼种放养后10天,混放100克/尾鲢、鳙鱼种3000尾/百平米~6000尾/百平米。
“轮”。养殖鮰鱼的池塘经过2年~3年养殖后,改为养殖其他水产品,这也是防止鱼病[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鱼的正常生命活动受扰乱的现象。]暴发的一个重要举措。
“防”。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对病害的防治,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使用渔药[ 渔药即渔用药品的简称,它是兽药的一种。]必须符合NY5071-2002和NY5072-2002标准。
鱼种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长途运输或干塘、转塘要用食盐水浸浴,以防止皮肤病的发生。经常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绿色药品用来预防肠道性疾病,定期用浓度为15毫克/升~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0.3毫克/升~0.5毫克/升的二**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渔药使用尤为要慎重,必须由资质人员开具处方,忌私自乱用药,否则商品鱼销售将“一票否决”。
“管”。除生产管理外,重点要抓好:①环境管理。对基地及周边地区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控,杜绝生活污水、农田用水以及“三废”污染。同时委托有关部门定期对土壤、大气、水质进行抽样检测。②用药管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配备渔药监督员,建立用药处方制度。③档案管理。对塘口清整、苗种放养、水质状况、饲料及渔药使用情况等都要求作详细记载,并明确专人定期检查,建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