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黄沙[黄沙(huang sha),一般称为沙。]鳖(Truogxsinensis),为中华鳖地方种,其主要特征为:鳖裙比较宽而厚,体色较黄,腹甲有几个黑灰色斑点,背部光滑而无疣粒,这些特征易与湖南中华鳖、日本鳖、山瑞鳖区分。黄沙鳖是名贵经济水产动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桂平市自1992年起即有农户收集江河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养殖,并随之进行人工繁殖成功,至2001年全市放养面积达87hm2,产量290t,产值6380万元,成为桂平市新兴水产养殖热点及渔业经济主要增长点。近年来,笔者**调查研究黄沙鳖的病害情况,发现尽管黄沙鳖具较强的抗病力,但在人工养殖条件的每个阶段均有患病情况发生,且危害较严重。黄沙鳖系爬行类,对众多常规鱼药的适应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些疾病还相当棘手。本文将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介绍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1水霉病

  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对成鳖危害不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水温20℃以下较为常见,弱酸性水环境及水质清寡、鳖体受伤的条件下容易滋生水霉。水霉寄生在稚、幼鳖的体表、四肢等部位,呈灰白色或褐色的棉毛状,病鳖焦燥不安,或在水中狂游,消耗体力,或与其它固体摩擦,引起更大面积的创伤,最后导致病鳖负担沉重,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而死亡,具体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如下:

  苗种下池前,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200ppm浅水清塘,尽可能在弱碱性环境下培育苗种;保持池水一定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5~30cm,水质呈绿色或茶色;在搬池、点数、运输时,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鳖体受伤;保持环境安静,让鳖能无顾忌地爬到池坡、沙地晒背,以借助日光的紫外线杀霉菌。当发生水霉病时,用4ppm的孔雀石绿浸泡病鳖8~10h,侵袭体上的霉会自行脱落而治愈。

  2白眼病

  白眼病又称红眼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成鳖患病较少。该病春、秋、冬季均可发生,但以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后数月为流行盛期。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患病后,病鳖用前肢摩擦眼部,行动迟缓,不再摄食,严重时,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亡。主要防治方法为:

  (1)浸浴[浸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jìn yù,一般指浸泡或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之中。]。用30ppm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 ,曾用名称:痢特灵)是一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和原虫引起的痢疾、肠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患。]溶液浸浴,水温20℃以下时,40~50min,20℃以上时,30~40min。

  (2)遍洒。用呋喃唑酮1.2~2.0ppm或红霉素[红霉素,临床主要应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及带菌者、淋病、李斯特菌病、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上适用于不耐青霉素的患者对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本品可作为首选药应用。]0.8~1.5ppm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也可用10ppm的食盐水全池泼洒。

  (3)使用的工具用10%的食盐水浸泡30min消毒。

  3红脖子病

  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是成鳖养殖期间的一种严重疾病。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的状况下,极易发生此病。流行季节为3~6月。病鳖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有的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病鳖大多在上岸晒背时死亡。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用药。可采取下列方法防治。

  (1)立即隔离病鳖,对病鳖个体用链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注射量为每公斤鳖重20万单位,轻者1次可治愈,重者注射2~3次。

  (2)鳖池用80ppm的生石灰或3~4ppm的漂**泼洒,病重时持续2次,隔天1次。

  (3)投喂药饲,控制病情发展。可采用土霉素、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白色或无色的针状或片状结晶,熔点149.7~ 150.79C,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醇及乙酸乙酯,微溶于**及氯仿,不溶于石油醚及苯。]、呋喃唑酮或磺胺类[磺胺类药物是叶酸合成***,由于价廉和对泌尿道、沙眼等病原体感染的疗效而一直被使用。]药物,按每公斤鳖体重0.2g投喂,第2天至第6天减半。

  4腐皮病

  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主要是由于鳖互相搏斗咬伤后,细菌继发**染所致。该病流行季节长,从5月至9月整个鳖的生长阶段均可流行,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体表糜烂和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症状,首先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发炎处皮肤组织逐渐坏死,变成白色或**,接着患部崩溃形成溃疡,随着病灶的扩大,溃疡的增多与增大,肌肉与骨骼*露,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而导致死亡。防治方法为:

  (1)避免鳖相互撕咬受伤,放养规格均匀,健壮无伤的鳖苗,入池前用五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浸洗30min消毒。

  (2)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或链霉素、氯霉素等浸洗病鳖30~48h,或用30ppm的呋喃唑酮浸浴30~50min,反复多次可治愈。

  (3)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金霉素或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投喂,投喂方法是每公斤鳖重用药0.2g,第2天至第6天减半,连续2~3个疗程。

  5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

  出血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爆发,流行季节是6~9月,病程短,死亡率较高。出血是该病典型症状,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mm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肠道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肝、肾出血**变;病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防治方法为:

  (1)制备土法出血病**,对鳖体进行免疫注射,增强鳖自身抵抗疾病能力。**注射量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5~1.0ml。

  (2)采用综合法进行治疗:将病鳖在200ppm的福尔马林液中浸浴10min后,逐只清除化脓性痂皮及溃烂组织,涂抹磺胺或红霉素软膏,口服磺胺类药物(每公斤体重0.5g),脱水治疗连续4d,原池用4ppm的漂**连续泼洒2次。

  6洞*病

  洞*病又称穿孔病、烂甲病。流行季节是4~10月,5~7月是流行高峰期。发病初期,病鳖背、腹甲及裙边出现若干个疮痂[疮痂,又名痘痂,指痘疮浆回后所结的痂皮。],直径0.2~1.0mm不等,其周围出血,疮痂挑开之后可见甲壳穿孔,穿孔处流血不止,未挑开的疮痂,不久便自行脱落,在原疮痂处留下一个个的小洞,洞口边缘发炎,轻压有血流出,严重者可见内腔壁。防治方法为:

  (1)饲养池用50~60ppm的生石灰泼洒2次,每隔5d1次。

  (2)用清水洗净病鳖后,用干净的竹尖挑掉病鳖体表所有疮痂,随即用碘酒涂抹伤口,接着以30ppm的呋喃西林液浸浴病鳖30~40min,然后再用红霉素软膏涂抹病鳖伤口。

  7越冬死亡症

  该病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鳖的越冬期或越冬后,死亡者大多是亲雌鳖和体重10g以下的稚鳖,死亡率较高。其病状:鳖体消瘦,背甲颜色呈深黑色,失去光泽,有时还呈现出肋骨的外形;鳖的裙边柔软不坚硬,并出现皱纹;鳖活动力减弱,用手拉住后肢,回缩力极弱;摄食力差,常衰弱地躺在岸边与晒台上。防治措施如下:

  (1)越冬前进行强化培育,以增强鳖的体质。在秋后气温下降时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养殖,延长鳖越冬前的生长期。

  (2)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冬眠前,将鳖捕出放干池水,用生石灰100kg/667m2全池泼洒,曝晒3~4d后将水加至1.5m,毒性消失后将鳖放入越冬。

  (3)加强冬眠期的管理。冬眠期不要搅动池水,以免鳖受惊,干扰冬眠;水温在16℃以下时,不要清池盘点。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