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黑鱼)受精卵[受精卵,指的是精卵相会。]的孵化阶段和鱼苗阶段,由于水环境**或水温低(15~20℃),特别在*雨天,可造成受精卵及鱼苗的大批死亡。水霉菌多是腐生性的,大多是因扦捕、运输、体表[(1).仪表。]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侵袭等导致发病。
症状
由菌丝[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侵入体内后,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白色绵毛。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防治
(1)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苗种扦捕、运输动作要轻,放苗前用5%的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浸洗鱼5~10min,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2)用亚甲基蓝0.3~0.5mg/L化水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连用2天,效果较好。
水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在乌鳢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
1.病鱼症状患病乌鳢鱼体消瘦,摄食能力降低,厌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体表局部有一些灰白色。以后,随着病原体的蔓延,体表出现点状血斑。病灶部位黑色素消褪,出现灰白**域。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常滞留于水面、水草丛中、食台旁边。严重时,鱼体病灶部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组织坏死。患病乌鳢最后衰竭而死亡。
2.流行特点水霉病在越冬期间较易感染,每年的1月份即有少量发生,水温回升到18℃左右,即3—4月份,呈大量暴发状态,发病率高达80%—90%,病死率可达70%。
3.发病原因大多数是捕捞和运输过程中擦伤鱼体和寄生虫叮咬后留下伤口,感染霉菌所致。
4.防治方法
(1)乌鳢苗种就地自繁自育,避免运输时鱼体受伤。
(2)乌鳢苗种放养前半小时,用2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孔雀石[孔雀石是一种天然矿石,也是一种古老的玉料,为水合碱式碳酸铜,呈翠绿或草绿色的块石。]绿或8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浴8—10分钟,杀灭霉菌后放养入塘。
(3)在水霉病流行季节,用0.3毫克/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4)在水霉病发生的鱼池,第一天全池泼洒0.3毫克/升孔雀石绿,次日再用1毫克/升漂**全池泼洒,既**霉菌,又防其它致病菌继发感染,疗效显著。
(5)在水霉病发生的鱼池,用30×10-6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随后及时增氧,具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