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白毛病、肤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一、病原
病原体是水霉菌[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无较大的子实体。]、绵霉菌和丝囊[一般有三到四对,位在*门前方,其中有细管与丝腺相连,丝腺分泌丝后,经过丝囊,被织拉成各种丝线。]霉菌等真菌。
二、流行情况
水霉[水霉是真菌的一属,属于鞭毛菌亚门,水霉科。]等这类真菌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但在10~15℃温度较低的、水质清澈、藻类少的水中生长较好。水霉、绵霉和丝囊霉菌等都是腐生性生物,只侵害有伤的机体,一旦侵入寄主体内,其菌丝[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体汲取营养生长很快,3~7天内即形成错综复杂的菌丝体,并能逐步侵蚀好的机体。水霉在鳖体表发展到2/3以上时,患病鳖行动变得迟钝,食欲减退,体质逐渐瘦弱而死。对受伤的稚、幼鳖危害较大,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种鳖和成鳖患此病后损伤的皮肤易受其它病菌的感染而造成并发症[并发症是一个复杂的临床医学概念。]死亡。
三、病症
发病初期,肉眼不易看出鳖有什么异常。当肉眼能观察出时,菌丝早已侵入鳖的伤口,并向外长出很长的菌丝,灰白色棉絮状,柔软,在水中观察呈絮状,厚而密,影响行动。病鳖烦躁不安,摄食减少,严重时全身各处均被感染,菌丝的大量寄生使鳖负担过重,行动迟缓,最后不食,不断消瘦而死亡。水霉病造成死亡率较低,但危害鳖的正常生长,易引起其它并发症而使鳖死亡。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运输、捕捞和倒池过程中,仔细操作,防止鳖体受伤;②注意水质污染,污染的水体会腐蚀鳖,特别是稚、幼鳖的皮肤,使霉菌有机可乘;③放养时注意鳖的规格一致,大小同池会造成小鳖被咬伤或吃不到食物而抵抗力下降;④经常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增加鳖体的抗霉菌能力;⑤所有鳖放养前都要用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溶液浸泡。
2.治疗方法:①万分之四的食盐与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溶液全池遍洒。②对发病鳖,先捞起隔离,然后在浅水水泥池中治疗。先用50~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浸泡10~20分钟;为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每千克鳖体注射8万国家单位硫酸链霉素。③也可以用10毫克/升漂**溶液浸浴10~20分钟。④也可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液药浴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