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鲡的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


【对策】对于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后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可以采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在有条件的地方,发病后,在2~3d内将水温升高至33~35℃,**便失去活性,患病日本鳗鲡的鳃部病变也可能趋于痊愈。

【对策】日本鳗鲡对这种疾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的易感性[易感性是指人和动物对某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感染受性的大小,是指—由遗传基础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很低,只有在某些状况下使日本鳗鲡的抵抗力显著降低时才发生这种疾病。因此,平时加强日常饲养管,由同样病因引起的出现类似症状的其他鱼种。所以,日常管理十分重要。有试验结果证实,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灭活的病原菌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对于已经发病的池塘,可以采用二**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从患病鱼体中分离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通过药物敏感性[敏感性是指在存在电磁*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敏感性高,则抗干扰性低。]试验,选择适宜的康盛素投喂,通过抑制或者杀灭鱼体内的致病菌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策】防制这种疾病的方法是,将水温升高35℃左右并维持4~7天。对于发病后的养殖池塘,可以采用二**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在病初阶段虽然有一过性死亡率升高现象,但是可以快速中止病情发展,防止危害继续扩大。另外,在实验感染中发现,在实验前不喂料的个体,即使接种**后也几乎不发病。因此,作为一种防制措施建议禁食。

作者:陈昌福[陈昌福,男,1952年8月27日出生于湖北宜昌,理学博士。]张喜贵[张喜贵1946年9月出生,医师。]孟长明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