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苗培育慎防爱德华氏病


  在去年的鳗苗培育过程中,前几年已较少发生的鲤鱼爱德华氏病又大量暴发起来,死亡率很高,对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在技术服务过程中,了解分析了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供参考。

  爱德华氏病主要由缓慢爱德华氏菌感染所引起,此菌主要来源于生活地污染水中的丝蚯蚓[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俗称红虫)、丝蚯蚓其干物质中含蛋白质高达62%以上,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且丰富,含量达35%,是鳗苗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由于丝蚯蚓携带有较多污物及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养殖场购进丝蚯蚓后,都必须通过暂养漂洗使污物排净,投喂前还应用敏感抗菌素[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消毒。但纵观各发病的养殖场,他们在处理丝蚯蚓过程中都存在着麻痹大意的缺点,丝蚯蚓暂养时间不够、污物没有漂洗干净便用来投喂,加上消毒药物仍沿用往年一直使用的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呋喃唑酮[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 ,曾用名称:痢特灵)是一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和原虫引起的痢疾、肠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患。]等药物,孰不知因这些药物长期使用致病菌已对其产生较强耐药性[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当水质恶化、鳗鱼体质下降时例很容易感染上德华氏病等各种细菌。

  要预防鳗苗爱德华氏病,丝蚯蚓的处理是关键。具体的处理方法是:

  1.将购进的丝蚯蚓首先放在红虫池中暂养,通过微流水不断漂洗,并经常用耙耙翻,让丝蚯蚓排净污物。每天还需用红虫框(筛绢布和木框构成的长方形木框,略小于红虫池)盖在红虫上压爬一次,让丝蚯蚓钻出网眼爬上网面,然后将网面上的鲜活丝蚯蚓刮洗到其他池内继续漂洗,使鲜活丝蚯蚓与死虫及污物分开。如此经过3天~5天的漂洗,几乎已完全排除丝蚯蚓中的死虫及污物,方可用来投喂。

  2、洗净的鲜活丝蚯蚓,在投喂前还必须经过药物的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处理所使用的药物,尽量不要选用致病菌已对其产生较强耐药性的呋喃唑酮、土霉毒等长期使用的药物,最好采用新型喹诺酮[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类药物(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和新型红虫专用消毒产品?红虫净"等。江西某鳗场于去年培育280万欧洲鳗苗均采用"红虫净"对丝蚯蚓进行消毒,鳗苗不但没有发生爱德华氏病,且烂尾病也较少发生,培育成活率达98.7%。

  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养殖环境与机体自身抵抗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当水质恶化、鱼体抗病力下降又有大量敏感病原体的存在,鱼体才可能发病。所以,在对红虫严格消毒处理的同时,应做好换水排污工作,并根据水质情况经常使用"海中宝"等净水剂[净水剂就是投放入水中能和水中其它杂质产生反应的药剂。]改良水质,消除水体中氨氮、**酸盐等有毒物质,养殖水体一般应3天~5天消毒一次,主要使用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优碘素等**性小的消毒剂或低浓度的抗菌素药浴;同时,可在红虫中添加电解维他、葡萄糖及微生态制剂,以增强鳗苗体质,促进鳗苗生长,提高抗病力。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