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常见病**性出血性败血病防治技术


1、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神经型。

(1)急性型: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迅速,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和眼眶结缔组织及口腔上颚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鳃苍白或花斑状充血,肌肉和内脏有出血症状。有时胸鳍基部充血。

(2)慢性型: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鳃丝肿胀、贫血,肌肉和内脏有或无出血症状。

(3)神经型: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异常。在水中时而静止或沉入水底,时而激烈挣扎或做旋转运动。病鱼腹壁收缩,体壁出血症状不明显。病程较慢,死亡率较低。

2、病原

为艾特韦弹状**[**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呈*弹形,大小为170~180纳米×60~70纳米,单链RNA**,对酸(pH值3.0)、热(56℃)不稳定。最适增殖温度为15℃。关于该**现在已知有3个血清型[血清型又称血清蛋白型。]

3、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于欧洲,主要危害虹鳟[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和溪鳟。流行始于冬末春初,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6~12℃时发病较多,水温升到14~15℃时,发病少且逐渐消失。对鱼种和1龄以上的虹鳟较敏感,累计死亡率高达80%,而鱼苗和亲鱼很少发病。本病通过病鱼和带毒病鱼的粪尿、鱼卵、**排出**,在水中扩散传播。

4、防治方法

本病目前流行于欧洲,引种时要特别注意检疫,防止传入我国。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

(1)发眼期卵用伏碘(PVP-I,商品名为10%复方皮维碘溶液)配成含有效碘5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的浓度(10升水中加入50毫升的PVP-I液)浸洗15分钟,如水的pH值高,则需用60~100毫克/升。

(2)疾病早期用伏碘液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有效碘1.64~1.91克,连喂15天,死亡率可降低。

(3)每万尾0.4克左右的仔鱼每天投喂24毫克植物凝集素(PHA),分2次投喂,连喂1周为1个疗程,且有一定的效果。

(4)可将病鱼放在低于10℃的水环境中饲养,或将发病池水温提升到18℃以上,从而可以控制此病的发生。

(5)用大黄等中草药拌饵投喂,有一定防治效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