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技术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是由迟缓[G.R.De Beer所提出的进化形式之一。]爱德华氏菌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牛蛙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病原,指病因。]

樊海平等(1995)报道,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详见第五章中的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
肖克宇[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医学方向硕士导师。]等(1997)报道,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性短杆菌,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生硫化氢;**酶、丙二酸盐利用、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明胶液化[明胶液化 Gelatin Liquefaction指细菌把明胶分解成液状的现象。]、尿素酶、苯丙氨脱氨酶[ ...]*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经腹腔注射、后肢皮肤上人为创伤后浸浴感染、未损伤皮肤的牛蛙浸浴感染及口服感染,均患病,且死亡。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流行季节不明显,全年都发病;自幼蛙至成蛙均受害;发病较缓慢,一般出现外部症状15-20天后才发生死亡,但累计死亡率很高,可达80%-100%。皮肤及消化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迟缓爱德华氏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在水产动物方面现已知道可引起鱼、鳖、牛蛙等患病,危害很大。

(三)症状

病蛙体色发黑、消瘦、四肢无力,腹部膨大、胀气;下眼睑不能上翻覆盖眼球,且下眼睑由透明转变为*白色;有的皮肤充血或点状出血。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肾脏肿大、充血、出血、坏死;肝脏呈**,胃壁、肠壁发炎。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
(3)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免疫吸附疗法是将抗原、抗体或某些具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作为配基与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利用其特异性吸附性能,选择性地清除患者血液中内源性致病因子,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法、协同凝集法等进行快速检测。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不能投喂病死鱼、病死蛙等),泼洒“多福可乐”复合光合细菌制剂、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泼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强力霉素6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治愈后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