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黑鱼)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介绍


近年,笔者对乌鳢[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黑鱼)病害综合防治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面积3.3亩,池深2米,淤泥深度15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新无污染,配备0.9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二、苗种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放养时间为2003年3月28日,平均每尾重148克,共放养371公斤,为了改善水质并充分利用水体,于4月16日搭配放养,平均每尾重200克的花鲢180尾,平均每尾重167克的白鲢252尾。  

三、病害防治。
⑴冻晒。鱼种在放养前2个月(1月20日),干塘捕鱼,排干池水进行冻晒,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圩堤、整修池埂。
⑵消毒。鱼种放养前1周每亩用150公斤的生石灰带水10厘米干法清塘。
⑶投喂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通过驯化由原来投喂小野杂鱼改为投喂小杂鱼及颗粒饲料。
⑷建立测报[测报,读作cè bào ,汉语词语,是指把测量后确定的数据、情况报告给有关单位。]点。对池塘环境、乌鳢(黑鱼)健康养殖状况、预测疾病及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进行定期测定,建立测报档案。
⑸定期预防。5-9月份,每15-20天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氰尿酸(英文名称cyanuric acid)又名三聚氰酸(tricyanic acid);2,4,6-三羟基-1,3,5-三嗪;2,4,6三羟基-均三嗪(2,4,6-triazinettriol);均三嗪三醇(sym-triazinetriol)。]或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1次,2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月使用晶体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或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1次,每次杀虫后,间隔2天,再使用一次杀菌药:三氯异氰尿酸以0.2×10-6浓度二**氯以0.2×10-6浓度,晶体敌百虫以0.4×10-6浓度,硫酸铜以0.7×10-6浓度,全池泼洒。
⑹使用光合细菌。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使用浓缩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每次用1.5克。
⑺增氧。每天中午开机30-40分钟,进行曝气,并根据天气情况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  

四、试验结果。
⑴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2003年8月10日开始捕捞至11月8日干塘取捕结束,**乌鳢(黑鱼)商品鱼2962公斤,平均规格1226克,计2416尾,成活率达96.3%。
⑵发病率。整个饲养过程中,首次发病时间为6月20日,主要是小瓜子虫病,第2次发病时间为7月15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最后一次发病时间为8月14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  

五、试验分析。
⑴通过综合防治可较好预防目前乌鳢(黑鱼)养殖中存在的病害频发问题。试验池中首次发病时间较普通池推迟1个多月,成活率也较高。
⑵试验池首次采用预测预报技术。通过建立测报档案,对预防疾病起到较好的作用。
⑶池塘放养乌鳢(黑鱼)应适当搭配放养花、白鲢鱼种,白鲢与花鲢放养比例为3:7或4:6,如再适当放养一些大规格银鲫,让其摄食部分残饵,可防止和减轻残饵对水质污染。
⑷7月15日腐皮病及出血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前次小瓜子虫治疗未彻底所致。建议在病情减轻后,再使用1次药物,防止病菌再次繁殖。8月14日腐皮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高温起捕引起,建议乌鳢(黑鱼)捕捞不宜在水温30℃以上时进行。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