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健康养殖管理要点—水质温度与摄食的监控管理


□福建正源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有限公司张绍滨郭清雄

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健康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生产应坚持“防病重于治病”的基本原则。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细致的养殖环境观察与准确的病害调控能让我们及时消除病害隐患。在甲鱼的健康养殖管理上,我们应该突出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监控、温度监控及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监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水质监控

在日常的水质管理上,须从源头抓起,谨防因水源的污染引起池水的恶化或甲鱼疾病的发生。应定期全程巡视引水渠[引水渠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人造以及天然水源的最主要运输(引流)载具(方式)之一,同时与沉淀-过滤-消毒这一系统流程形成近代人们最基本认知的饮用水处理系统。]的周边环境,确认引水渠水质的清洁卫生,谨防泼洒过农药的稻田水进入引水渠。养殖过程中定期(每4天至少一次)进行池水的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pH值、**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氨氮、透明度、水位等的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池塘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酸盐须低于0.1毫克/升,氨氮须低于1毫克/升,pH值维持在7~8.5,透明度维持在20~30厘米。水质的调控,应该保持主动的调控方式,使甲鱼能在良好的养殖环境中健康的生长。定期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及池底有机物分解剂(如海中宝等),以营造健康稳定的水体环境。每天在看料的过程中认真观察池水水色,继而初步判断水体中所含藻类类别、水体中的其他生物种类及数量。当水体呈暗绿色或黑褐色等较差的水色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开启增氧机,泼洒池底改良药物及池水改良剂等。

二、温度监控

甲鱼养殖过程中,甲鱼的吃食情况与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气温关系紧密。适宜的水温能增加甲鱼的摄食**并促进其消化。在甲鱼温室养殖模式中,水温严格控制在29℃~30℃之间,气温一般略高于水温3℃~4℃。外塘养殖模式下,甲鱼对环境温度变化极敏感,环境气温大于25℃时,能正常摄食。

三、摄食监控

影响甲鱼摄食的因素较多,包括:气候、气温、水温、甲鱼体质、饲料的品质、食台(投料板)的设置方式、投喂饵料加工形态和喂料方式等。

首先考虑的是食台的设置,食台作为甲鱼觅食的主要场所,适宜的食台设置尤其必要。采用水上投喂方式时,可考虑使用石棉瓦[棉水泥瓦是利用石棉纤维与水泥为原料经制板加压而成的层顶防水材料。]作为投料板,充分利用石棉瓦上的凹槽投放软颗粒饲料。池塘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投料板,投料板放置在池塘的边缘,沿池塘边平铺,以便于投料操作,投料板与水面成30度角放置,池塘水位线约在投料板的1/3~2/3处。

其次应重点关注所使用的饲料的品质,建议使用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产品。甲鱼每天的摄食量和营养消化吸收的量是有极限的,除了甲鱼大小规格的影响外,和饲料的配方结构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甲鱼对营养素含量较低的饲料每天的摄食量会相对偏多。过多的摄食量和过低的摄食量都是会影响甲鱼的生长速度,也直接会导致饵料转化率的偏低。甲鱼个体平均规格在100克以下适合采用团状水下投料的喂养方式,当个体平均规格达100克后,应改为软颗粒水上投料的饲养方式。在饲料投喂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甲鱼的摄食情况,严格控制甲鱼的吃料时间,一般水下团料投料模式的吃料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水上软颗粒投料模式的吃料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严格控制甲鱼的摄食时间,时间一到就要及时进行巡塘,发现有剩余残饵应及时进行清理,避免放任不管或直接将残饵扫入水中的情况,这样会严重污染水质,继而诱发甲鱼病害。此外,按照三定的原则,参照当天气候、气温、水温及甲鱼目前的摄食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当日饲料的投饵量,不能盲目地加大日投饵量。因过大的日投饵量一方面会加大甲鱼的消化负荷从而影响甲鱼的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排泄量的增加,导致水体负荷的增加影响了水质的稳定性。

最后,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的养殖记录。细致清晰的记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让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客观直接的数据依据。【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