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过程中疾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野生环境中的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几乎不生病,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因密度、操作和环境等因素,常出现许多病症。而黄鳝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防治是黄鳝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只有弄清楚产生疾病的原因[多义词。],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全面的预防,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预防,下面概括了引起[基本解释1. [set off]∶起身各稍自引起**2. [give rise to;lead to;cause;make]∶某种事物使另一事物出现引起好感...]黄鳝疾病产生的原因:

  一、引种、投放工作把关不严:
  1、引进了受伤或带有病原的鳝种。这类鳝种在日后的养殖中,摄食强度小,或根本不进食,即使进食也争不过体质强壮的个体,这将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营养**,个体瘦弱,病伤越来越严重,甚至对健康的个体传染疾病。
  2、鳝种规格不同。规格不一、大小悬殊的鳝种放养在一起且密度高,易引起互相咬伤,尤其是尾部,从而引发细菌或霉菌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
  3、鳝种投放前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二、养殖环境**或恶劣:
  1、鳝池引起的原因:刚建的新鳝池,若马上投入使用会使鳝鱼[黄鳝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不适而患病;老鳝池长期不清整,腐殖质过多,易造成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繁殖浸染;没有**的进排水道,生产中容易造成一池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多池感染。
  2、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引起的原因:黄鳝适宜在15-30℃水温中生长。水体太深时,黄鳝上下活动频繁,体能消耗过大,体表粘液分泌失调,易感染发病;太浅时,尤其是夏季易造成水表面温度长时间偏高,有时高达40℃以上,从而导致黄鳝摄食量下降,甚至出现“烫死”等;秋季易发生温差过大而扰乱了黄鳝的正常生理机能,降低免疫力,如水温陡降4℃左右,常导致黄鳝“感冒”或大批暴病死亡。
  3、pH值引起的原因:黄鳝生长适宜的pH值为6.5-7.2。如pH低于5或高于9.5会引起池鳝死亡。一旦池水pH值在5-6.5之间,鳝鱼生长缓慢,并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4、有害物质引起的原因:在高密度养鳝池中,投饲量较大,大量黄鳝的排泄物和死鳝的尸体的分解会导致产生危害黄鳝的微生物、一些病害的中间宿主和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此外,工厂中有毒废水、农田中的农药、生活污水、自身防治鳝病过量的用药等,这些都会引起黄鳝中毒、畸变、生病或死亡。
  5、其他原因:黄鳝养殖密度过大;换水不及时;没有及时将病鳝捞出;水草不足,不利于黄鳝*(隐)居和调控水温;水草腐烂变质等也会导致鳝鱼生病或死亡。

  三、操作不慎:
  1、长途运输的鳝种如密度过高,易挤压,若不适时处理,使容器中的水温急速上升,鳝体体表粘液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引起鳝种急速感染有害致病菌,往往造成黄鳝入池后数天内大批死亡,有的甚至全军覆没。
  2、人工操作过程中引起鳝体擦伤或撞伤易使伤口发炎,引发疾病。

  四、投饲技术不当:
  1、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质量差:黄鳝喜吃新鲜饵料,若所投饵料质量有问题,如变质、活饵料(如蚌、螺、小鱼、蚯蚓等)带有寄生虫等,可直接引起黄鳝发病且能降低鳝对病害的防御能力而间接发病。
  2、投食量严重不足:饲料投喂不足会导致黄鳝体质下降,相互残杀,引起外伤,从而降低抗病能力。
  3、投食量过大:投喂过量不但增加鳝体肠胃负担而引起发病,而且未及时清除的残余饵料变质**后,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在水温高、吃食旺季、疾病流行季节最易发生这种情况。
  4、突然改变饵料品种:黄鳝以最开始投喂的饵料为佳,习惯投喂后,如突然改变饵料品种,将导致黄鳝吃食很少或不吃食。
  5、饵料品种单一:单一饵料投喂不能满足黄鳝的营养、生长需要,容易引起某种营养成分缺乏,导致黄鳝消瘦乏力,游动缓慢,常常滞留洞外,严重时更能引起生病或衰竭而亡。

  作者:滨海县海洋与渔业局 徐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