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约化养鲤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大,在鲤鱼养殖方面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以鲤鱼体表[(1).仪表。]病灶[定义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性溃烂[溃烂,指伤口或溃疡处因感染病菌而化脓。]和穿孔[用钻孔或打孔工具凿[洞或图样]能穿孔打出成千上万种不同花样的工具。]为特征的疾病,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户称之为穿孔病。日本也曾有报道,称之为洞*病。
病原:日本曾从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体表溃疡[溃疡,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复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处分离到柱形曲桡菌和气单胞菌。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尚少,据报道从病鱼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到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国内该病的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近年来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有发生。池塘和网箱养鱼都可发生,但以网箱养鲤多见,发病率一般在20%-40%的范围内。本病的流行时间较长,春、夏和秋季都可发生,水温在25℃以下时多发。发生该病的鲤鱼在没有形成穿孔时,较轻的有的可自愈,或经过治疗可治愈,但是一旦发生穿孔现象,不是死亡就是丧失商品价值。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体表病变较轻的病鱼在体色、体表、黏液、吃食和活动上均无明显异常。当病变严重时,病鱼则表现烦躁不安,不停地在水里作上下浮沉游动,有时作挣扎状的扭动。此时,病鱼吃食下降,并在水面离群独游,从游动的鱼体上可见到发红的或溃烂而呈灰白色的病灶。
眼观病鱼的特征**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开始成溃烂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腹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在一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最初是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真皮亦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处,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0.2-0.5厘米,大的可达2-5厘米×2-6厘米,浅的溃疡深度仅0.1厘米左右,深的可达0.6厘米。溃疡灶内由于组织的坏死程度不同,因而溃疡而高低不平。溃疡的形状有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在一些陈旧性溃疡灶内有水霉菌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的直径1-2厘米,大的2-4厘米,在尾鱼上一般仅有一个穿孔,穿孔处可见残有的骨刺。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黏膜上附有较多的黏液。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鱼种投放网箱或放养池塘之前,用1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或20毫克/升高锰酸钾[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为黑紫色、细长的棱形结晶或颗粒,带蓝色的金属光泽;无臭;与某些有机物或易**物接触,易发生**,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硫酸,分子式为KMnO4,分子量为158.03400。]浸洗[浸洗是词语,拼音是jìn xǐ,指平声的字,指浸入清洗液清除金属表面污垢。]10-15分钟消毒鱼体。保持水质“新、清、活、肥”,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
(2)药物治疗
①内服药物。用喹酸拌饵料投喂,按鱼体重10毫克/千克至30毫克/千克用药标准,连用5一7天为一个疗程。
②体外消毒。用漂**1毫克/升全池遍洒,连用3天。
③体外消毒。用三氯异氰尿酸0.2毫克/升至0.5毫克/升全池遍洒,连用2天。
(3)浸洗药物
用3%浓度食盐浸洗5-10分钟,再用高锰酸钾20毫克/升浸洗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