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喻召德

  鳜属鲇形目鲈亚目鮨科鳜属,俗称,鳜鱼[鳜鱼,又叫桂鱼、鳌花鱼,肉食性,无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大眼鳜、桂花鱼、母猪壳。是一种伏击型凶猛性肉食鱼类。主要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中鳜鱼有在池底打洞作窝的习性。白天一般潜伏在泥*中,夜晚或清晨则活动在水体浅水区进行摄食。由于鳜鱼的视觉发达,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正常摄食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鱼。鳜鱼优先选择体形细长,鳍条柔软、体形较小的鱼类为食,其次为虾。因此鲮、鳙、鲤、鲫、鲂、鲢、草鱼均可作为鳜鱼优质饵料。

  目前用于池塘养殖的鳜鱼有两种,分别是大眼鳜、翘嘴鳜。区别这两种鳜鱼同其它种鳜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看其头部是否有两条从上颌穿眼部的黑线(左右两边各一条),有黑线的为翘嘴鳜或大眼鳜,没有黑线是其它鳜类。翘嘴鳜与大眼鳜的区别:翘嘴鳜体型较长,背部隆起,眼睛较小,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眼后缘下或更后,颊下部及鳃盖下有被鳞,下颌骨前端领齿呈犬齿状;大眼鳜的眼睛较大,体型较短,背部呈弧形,不甚隆起,上颌骨末端不达眼后缘,颊下部及鳃盖下部光滑无被鳞,下颌前端犬齿不明显。

  鳜鱼养殖模式有以下几种:1、池塘主养,2、池塘套养;3、网箱养殖等。

  一、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前准备
  1、池塘清塘[qingtang

]

消毒

[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池塘鳜鱼养殖苗种投放及早期鱼病防治技术

  在鱼种

[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

放养前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与消毒,一般采用的方法为:使用清塘剂A,以30cm水深计每亩使用100ml。可有效杀灭水体中的野杂鱼、蚌、螺类。清塘14天后开始试水放苗。

  2、池水育肥

  可在放养饵料鱼的前两天用科洋B型肽肥进行池水育肥,每亩3~4kg,肥水。为即将下池的饵料鱼提供充足的生物饵料。做到水质清新,透明度达到30~40cm。

  3、池塘水位控制

  一般在下塘

[下塘镇地处长丰县中部,北距县城水家湖35公里,南距省会合肥北三环仅18公里,是安徽省列中心镇、合肥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长丰县中部经济中心、商贸重镇,镇域总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镇区人口4.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公顷。]

的初期气温比较低,因此为使池塘水温较快上升,增加饵料鱼的密度减少鳜鱼下塘后的摄食难度,池塘水深宜控制在60~70cm。以后每5~7天注水30cm,在池水深达到180~200cm后采取换水措施。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深的30~50cm,每7~10天二次。

  4、饵料鱼的放养

  饵料鱼放养的种类因地制宜,华中省份以鲤、鲫及草鱼为宜,广东等华南省份以鲮鱼、鲫、草鱼为宜。饵料鱼的规格大小与养殖鳜鱼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要求饵料鱼的体长为鳜鱼体长的1/3~1/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在养殖前期为鳜鱼放养密度的10倍,以后逐步调整至5倍,具体与鳜鱼摄食的情况酌情而定。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鳜鱼缺氧,过低造成鳜鱼饵料鱼的不足,而自相残杀。放养前几天需对饵料鱼进行鱼病检测,主要是观察饵料鱼:体表(是否有伤、寄生虫

[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

,有无出血或者充血),鳃部(是否有寄生虫,有无烂鳃等不正常症状),内脏(肝肠是否正常,肠道内有无寄生虫)。经检查无明显病状方可下塘。放养前对饵料鱼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食盐(2%)浸泡5分钟。

  二、鱼种放养

  1、鱼种对池水环境的初步适应

  鱼种由一个养殖环境转入到另一个养殖环境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若环境改变太大会造成鱼种对环境适应的不可逆性而造成死亡。鳜鱼对水体环境改变的容许值为:温度±2℃,pH±1。为此须先将密封充气鳜苗运输袋置于池塘中,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一致时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同时为了增强鳜鱼下塘后的抗应激与抗病能力,须对养殖池塘在鱼种放养前全池泼洒鱼用ABC(200~250g/亩•米)。

  2、消毒

  将已经适应的鳜鱼中置于2%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预防因鱼体受伤引发的水霉病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鱼苗下塘后可使用二**氯

[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150~200g/亩•米)、鱼安(80~110g/亩•米)、强氯精(120~180g/亩•米)或者克菌灵(333~445g/亩•米)等温和性消毒剂对池塘消毒。

  3、放养密度

  对于不同规格的鳜鱼来说,规格不同放养密度也不相同,体长3cm左右每亩放养1200~1600尾,体长5~7cm每亩放养800~1000尾。具体放养数量要依据池塘条件、饵料鱼多少以及养成鱼预期规格等实际情况酌情而定。

  三、疾病防治

  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

  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引起。

  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防治方法:可使用亿龙新优马林或者是甲醛进行治疗。同时配合菌毒杀、菌毒清进行消毒,效果更佳。

  2.指环虫病

  病因:是由指环虫寄生引起。

  症状:表现为发病的鳜鱼浮头慢游,体色变黑,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呈淡红色、粘液多,严重时并发细菌性烂鳃病,此病夏秋季流行较严重。

  防治方法:用指环杀星配合鱼安、二**氯、强氯精、络合碘、杀毒灵等温和性消毒剂进行治疗。

  3.孢子虫病

  病因:是由粘孢子虫引起。

  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表分布许多白色小点胞囊,镜检有大量粘孢子虫孢子。

  防治方法:此病主要采取预防方法,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治疗则用鱼虫杀星全池泼洒。  

  4.中华鳋、锚头鳋病

  病因:是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症状:表现为虫体吸附鱼体上,发生部位有出血现象,病鱼消瘦,食欲减退,严重时病鱼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全池均匀泼洒鱼虫杀星。

  6.烂鳃病

  病因:有细菌性、寄生虫引起的烂鳃。

  症状:为病鱼离群独游、消瘦,鳃丝端部发白腐烂,有**的腐烂物附于鳃丝边上,严重时软骨外露,体表充血发炎,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络合碘、杀毒灵、二**氯、进行消毒。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