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鳅养殖中,泥苗管理对泥鳅产量影响很大。稍有不慎会导致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降低,经济效益不好。现总结一下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及应对[应对是一个词语,注音是yìngduì,英文是respond;echo;reply;answer,意思是对答,答对,简单易懂。]措施:

  一、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池条件差

  1、池塘的面积太大,风浪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

  2、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过深、淤泥又厚的池塘,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

  应对措施:泥鳅培育池选择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小于20厘米的池作,放鳅苗时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二、泥苗池中残留毒性大

  由于清塘[qingtang

]

时药物用量大、水温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施用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鳅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介绍

  应对措施:根据情况施药、施肥

[施肥,是指将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

,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放入鳅池。

  三、泥鳅苗质量差

  有四个原因造成泥鳅苗质量差:

  1、亲鱼培育差或近亲繁殖

[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使得培育的苗成活率低,且个体大小不均、畸形苗占的比例大;

  2、泥鳅苗繁殖

[在中文常用的意思是指“繁殖宠物的商家企业”。]

的孵化条件差、孵化用具不洁净,产出的泥鳅苗带有较多病原体或受到重金属污染,泥鳅苗下池后成活率低;

  3、高温季节繁殖的苗因孵化出膜时间很短、泥鳅苗的生命力比较脆弱,培育时的成活率也较低;

  4、运输来的鳅苗经过包装、发运、放池后,因体弱下池后沉底,其成活率也不高。

  应对措施:

  1、选用培育良好的泥鳅作亲鱼,坚决不用近亲繁殖的泥鳅作亲鱼;

  2、按照标准建设泥鳅苗种繁殖场,孵化用具消毒处理后使用;

  3、尽量不在高温季节繁殖苗种或繁殖时使用物理方法降低水温;

  4、泥鳅苗尽量自己繁殖或选择运输距离少、时间短、质量好的苗种场。

  四、缺乏适口饵料

  有些养殖户不重视施肥培水,或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不当,泥鳅苗下塘后因缺食被饿死或生长不好。

  应对措施:

  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这样有利于

[有利于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事物有利处,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培肥池水,有利于杀灭黄鳝、蛙类、昆虫等敌害

[敌害,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í hài,释义是危害某种动物的动物。]

生物,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

  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施肥时间最好是在泥鳅苗下塘前5-7天;

  3、泥鳅苗下塘后每天每亩泼洒1-1.5千克黄豆浆;并根据情况每隔3-5天酌施粪水作追肥,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

  五、池中敌害生物多

  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

  应对措施:

  1、严格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在进水口加双层网布拦截敌害生物;

  3、长途运输的鳅苗入塘时处理要恰当。先将装苗袋放在泥鳅苗池的荫凉处漂浮1-2小时以平衡水温,直到袋内外的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才开袋。之后舀少量池水逐渐加到袋内与之混和,随后把鳅苗倒入大塑料盆内,逐渐向盆中加入池水,仔细观察鳅苗直到它们活动完全正常后才放入鳅池。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